两代健康“守门人”的使命传承——简记曲江老区母子乡医的故事

乡村医生,又被称为“赤脚医生”,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曾和农村三级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为我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在新时代的今天,乡村医生这个岗位却面临着工作任务重、后继无人的巨大挑战。

而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松山下村,有这样一个家庭,在乡医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儿子马鸿军赓续传承母亲的医术与精神,也成为了乡医,谱写了母子村医守护老区群众卫生健康的动人佳话。

马鸿军在为病人诊治。图片由曲江卫健局提供

马鸿军是马坝镇松山下村卫生站乡村医生,他的母亲是以前的“赤脚医生”,也是一名“接生婆”,艺术精湛,在当地很有名气。从很小的时候,马鸿军就跟在母亲身边充当“小帮手”,可以说是闻着草药味长大的,亲眼见证了许多村民在母亲的诊治下得以康复痊愈,马鸿军的心底里也渐渐对乡村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鸿军母亲为病人诊治旧照。图片由曲江卫健局提供

从大学物业管理系毕业以后,当身边亲戚朋友都以为马鸿军会留在深圳工作的时候,他却毅然放弃了优厚待遇回到家乡韶关。“我对家乡很有感情,也担心将来妈妈退休以后,卫生站会空置无人接管,乡亲们日常的卫生健康问题难以解决。”马鸿军说。

2009年,马鸿军入读韶关医学院,花了3年时间修读全日制医学课程,毕业后顺利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证,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转眼,他从事乡医工作也已经10年有余,期间,他坚持学习充电,把医学文凭从中专提升到成人大专,此后又参加高职考试入学进修,取得了全日制大专临床专业学历,并且考取了执业医师证。马鸿军对记者说道:“我认为做人应该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经验,我要求不断学习进修,考取更高级的医师证书,学习更先进的诊疗技术,为的就是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马鸿军不仅有上进心、学习能力强,且继承和发扬了母亲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2020年临近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小村庄原本的宁静,在当地政府和卫生院的指导下,马鸿军第一时间加入了“三人小组”。从大年三十开始,马鸿军几乎整个春节都没有休息,从白天到黑夜,他和村委干部、民警轮班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外来返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成为了“逆行”队伍的一员。

眼下,虽然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控工作已经常态化,但马鸿军依然保持高度警惕,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工作要求,时刻准备着,哪里有需要,就前往哪里。

相比马鸿军母亲的那个年代,如今国家对农村基础医疗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强,每个行政村基本都建设有村卫生站,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诊疗环境,乡村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乡医除了能为患者诊治病痛,还掌握了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疾病预防、养生调理等方面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大地保障了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大幅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海涛 通讯员 林丽英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