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里,韶关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对外经济日趋活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韶关全景。
尤其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赋予韶关发展新方位新使命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融入珠三角、服务大湾区,在优势互补、共建共融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从原来珠三角发展的“跟随者”转变为生态优先发展的“排头兵”,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40年前,全省改革开放的大潮从珠江开始涌向全省各地,韶关人民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历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韶关市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现场。资料图片
截至2018年9月,我市先后召开12次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56份重要改革文件,部署推进202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59项,优化营商环境、农村综合、教育综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商事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督导组的肯定。
特别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我市全面推行“马上办”改革,全市营商环境明显优化。截至2018年9月,全市共发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51983份,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721份。目前,我市压减企业投资审批时间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工程建设领域行政确认类备案事项办理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
韶关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为市民服务。资料图片
聚洪荒之力向贫穷宣战
让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对韶关来说,不是口号,而是责任和使命。
2013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韶关发动第二轮扶贫攻坚战。韶关扶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韶关从实际出发,坚持“三个精准”:精准定位重点区域;精准确定贫困对象;精准导制, 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与此同时,坚持“三个着力”,确保扶贫成效:着力扶持产业发展,着力扶持基础设施,着力扶持民生改善。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贫困村落后面貌明显改善。
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建成乡贤村。资料图片
2016年,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展开,韶关汇聚洪荒之力向贫穷宣战。韶关的决策者们注重“精准施策”:发动精准到位、识别精准到位、资金精准到位、派人精准到位、项目精准到位、督查精准到位。韶关各地在服从、服务于全市整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路子,尤其是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电商+合作社扶贫模式、旅游+文化+产业扶贫模式、行业组织+社会力量扶贫模式、党建+致富能手+外出乡贤扶贫模式等“六种模式”大放光彩。
美丽乡村道路通下埔。资料图片
2016年度,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在全省综合评价好的地级市中位列第一名!
2017年,全市实现1.06万户3.44万人预脱贫,年末预脱贫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22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共预脱贫2.73万户6.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4.95%下降为2017年底的1.26%。今年计划脱贫0.65万户2.02万人。
编织美好幸福生活
40年峥嵘岁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粤北山城,全市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兴科技。全市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培育高企、引进人才等举措,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氛围,科技履历创佳绩: 2017年6月5日,韶关市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成功揭牌,被省大数据管理局批准成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育桃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师生用上了钢筋水泥课室和塑胶运动场,老师用上了快捷、高效的多媒体,学生才艺兼备,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教育事业经历了扫盲、普九、普高、创强、均衡发展到教育现代化。截至2018年8月,全市共有6个县(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其余4个县(市)也向省申报了督导验收。
九龄高级中学全貌。资料图片
重文化。40年来,韶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健全,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艺精品登台亮相,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传承,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韶关市民间艺术花会等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
强医卫。40年来,全市医疗设备日益先进,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省、市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取得成效。2009年新一轮医改至今,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目前,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5.7张;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村均有一所卫生室。
西河体育中心。资料图片
促运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截至2016年,全市95个乡镇建有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共有35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实现了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40.21万平方米公共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城市大提升交通助腾飞
自2016年以来,城市提升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三大主题”工作之一。两年多来,城市提升项目共开工117个项目,完工63个项目,完成投资165.39亿元,城市教育、医疗设施极大改善,交通、防洪、防涝功能明显加强,景观休闲呈现出新的亮点。
市区道路白改黑,行车更舒适。资料图片
交通的“无缝对接”也助力了韶关的经济腾飞。截至去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628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约40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40亿元。目前,我市已形成“五高三铁一航”综合交通网,正着力打造“八高四铁两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交通建设的提升,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李方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