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哥哥真可怜,起早贪黑去挑盐。一根扁担两箩筐,翻山越岭冇得闲。呷了好多糙米饭,睡了好多屋角檐。辛辛苦苦日跟日,风风雨雨年复年。
……
一首描写挑夫在古道挥汗如雨、艰辛劳作的古老歌谣使我们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乐昌古道。
西京古道支线宜乐古道上的应山石桥。欧伦彬摄
南迁人在古道两旁安居
中国人自古眷恋故土,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轻易迁徙。数千年来,由于北方长年战乱频繁,天灾人祸屡现,大量难民举家一路南迁。加之贬谪官员和罪犯频繁往南流放,岭南荒蛮之地逐渐得到开发。为了便于以后踏上归途,大多选择古道附近一带安居。一是交通方便,易于生存;二是便于联络,打听老家消息较快。我们从古道村落牌匾便略知一二,如“陇西世家”“平西世家”“一六家风”“三善堂”“平阳堂”“渤海堂”,他们均从甘肃、北京、江西、山西、河北、湖南等地一路迁徙而来。各姓氏村落“择路”而居,守望相助,以“根脉”式往四方延伸,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交通网络。
过去,西京古道在坪石镇的乐昌境内,分出三路:一路由阳山、乳源经乐昌的云岩、梅花、关春、老坪石、武阳司到湖南的宜章、郴州往中原;另一路从老坪石过金鸡岭脚,朝东南方向通往庆云、黄圃、汝城、江西边境;南经户昌山、蔚岭关、九峰、北乡到乐昌;还有一路则是水路——九泷十八滩,从乐昌泷口沿武江九泷十八滩西岸,经罗家渡韩泷祠到坪石镇,可弃船骑马经宜章北达中原(昔宜乐古道称“南船北马”),当地人称之为“宜乐古道”“郴乐古道”“黄宜古道”“黄金洞古道”和“湖广古道”等,有22条之多,总长达400多公里。
乐昌境内最长的为西京古道支线“宜乐古道”,沿途用0.8-1.5米宽的红砂岩石、青石、麻石修筑成路。主道途经坪石、黄圃、庆云、两江、九峰、北乡、乐城八个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长为120多公里,而由此延伸的岔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其主岔道有五,一为东南经坪石金鸡岭脚往东北庆云、黄圃、白石、汝城、江西边境,途中庆云转东南两江、九峰、北乡到乐昌;二为顺武江往东南大源至乐昌的西京水路,沿河两岸有陆路、渡口穿行;三为南往三星坪、神步、吴塘、关春、梅花、云岩接乳源红云西京古道;四为西南经三星坪、武阳司、新董水头通湖南宜章县的栗源;五为西北往白竹、三拱桥通湖南宜章县城。此段沿宜章河往西北穿行,途中有毓泉亭遗址、小坑桥(桥头有岔路南往武阳司,西通石溪、三溪、梅田)、三拱桥等交通建筑。
由于食盐产自广东沿海,盐商通过陆路和水路运送至坪石,然后再贩卖至湖南、江西等地。该古道对研究古时交通脉络和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美丽坚固的古桥
常言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道路一路延伸,难免会有溪流江河阻挡,架设桥梁已是必然。在乐昌西京古道及其支线上就有21座古桥,通往各个村庄、圩镇和田野。这些古桥,没有沙泥,没有石卯榫,利用力学的作用,全靠一块块精打细敲的石砖砌筑,千百年屹立不倒,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这许多美丽的古桥中,要数宜乐古道上的应山石桥和月弯古桥最具代表性。
应山石桥位于黄圃镇应山村,建于清乾隆丙戌年(公元1766年),南北走向,采用拱圈式纵联砌置法拱砌。桥长49.85米,宽6.5米,三拱跨,单拱跨16.9米,桥身厚1.15米,面积324平方米。桥面两侧有石砌护墙作栏杆,长48米,高53厘米,厚36厘米。上石阶5级,每级长6.5米,宽66厘米,级高12厘米;下石阶28级,每级长6.5米,宽66厘米,级高12厘米,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每当春夏两季,雨水上涨之时,桥身倒映在水里,形成三个像玉环似的拱桥,十分美丽,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玉环桥”。
在漫长的岁月中,应山石桥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
当时为何要投入巨资建造如此宽大的石拱桥?我们从附近颇具规模的应山古村、石溪村和黄圃老街一排排的铺面以及各省会馆可看出,古时宜乐古道上商贾往来非常频繁、热闹,是湖广重要的交通要道。该桥对研究古桥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7年列入乐昌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月湾古桥位于两江镇普乐村。据清同治《乐昌县志·桥》载:月弯(同“湾”)桥,在普乐洞,建于清嘉庆年(约公元179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月弯古桥属单孔石拱桥,长25米,宽6米,高10米,建筑材料为石板,结构跟著名的赵州桥一样,桥为半月形石拱桥。石桥造工精致,桥体全部用人工凿成的石砖干砌而成,没有用一点灰浆。那一米多长、一尺余厚、凿得四方端正棱角分明的石砖,每块少说也有两三百公斤重。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春华 通讯员 欧伦彬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