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出青山。要保证江河湖泊绿水长流,就要有丰富、茂盛的森林植被。
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目标,大力开展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石漠化区域森林植被恢复,为岩溶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韶关样板。
经核查,韶关市2018-2020年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面积合格率100%,所造林分长势良好,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完成后,全市共增加森林面积3万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面积19.29万亩,提高石漠化区域森林覆盖率5.10%,基本实现了石漠化区域的标本兼治。
大地披绿装,秀水绕城郭,这是我市推进河长制、着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成果。我市是如何治理石漠化区域的?取得哪些好的做法及经验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统筹兼顾试点先行
我市是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较大的地市,其中绝大部分石漠化区域集中在乐昌市和乳源瑶族自治县。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着力进行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工程。
我市以林业产业精准扶贫为契机,采取“重度先治、中度兼治、轻度防治”的分区域治理策略,强化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兼顾地方特色经济种植产业发展。我市按照“分步实施、保护优先、造改结合”策略,把整治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使林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是我市石漠化治理的突破口。我市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林地流转、项目扶持等新机制,引导和培育石漠化区域油茶等产业走市场化经营发展的路子。政府加强招商引资,落实政策扶持,培植大户经营。企业大力投资募股,优化产业管理,形成带动示范。农户主动将林地参股、闲余劳力入股,共同种植生产。政策、资金、技术和劳力三者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带动、企业驱动、技术推动、股份促动”的四轮联动良好态势。
目前,我市石漠化区域油茶种植面积近5万亩,建设油茶基地1万多亩,年产山茶油2000余吨,年产值1亿元。注册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公司10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近20家,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工程作为治理“样板”,在全市石漠化区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科学治理产业富民
乐昌及乳源的石漠化区域多以喀斯特山地为主,这些区域岩石裸露、黄壤层薄,石砾多且质地疏松,土层薄且保水性能差,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针对这些特点,我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思路,加强了对天然林的保护管理。在此基础上,将“恢复森林植被、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三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树种结构,实现了复层林分科学搭配、共同生长;另一方面多方谋求治理“良方”,大胆开展石漠化区域间种油茶、桃树等经济作物和吴茱萸等木本药材尝试。
我市创造性提出“珍贵树种+油茶”“珍贵树种+果树”和“珍贵树种+药材”等搭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林地价值,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大力推进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的同时,我市还科学调整区域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带动石漠化区域村民致富。如激励引导林农短期内开展油茶、鹰嘴桃、黄金柰李等林果产品种植;鼓励指导涉林企业建设优质木材经营、珍贵药材培育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打造高山油茶、瑶乡林药等多个特色林产品品牌。此外,我市还创新思路发挥石漠化区域景观价值,2020年广东乳源西京古道国家石漠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成为广东省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石漠公园。
健全机制保障长效
以解决“管护难”问题,我市依照“谁管护谁受益”原则,大力推行农户自行管护、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治理。并结合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创建,倡导林农在石漠化区域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促进森林植被恢复与绿色经济发展,提高石漠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我市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石漠化区域生态惠民力度,在石漠化区域林地全部纳入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入特殊区域提高补偿标准,石漠化区域生态公益林补偿达到45.1元/亩·年。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石漠化区域发放中省财政两级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近3亿元,为实施石漠化区域森林的长期管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过综合治理,韶关石漠化区域土壤结构逐渐改善,林草植被综合盖度日益提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少华 通讯员 聂金伦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