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重要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把握城乡关系、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新时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提出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提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提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共生”的重要判断,深刻回答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双轮驱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顺应城镇化发展大势、保持乡村发展活力,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韶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功能区定位,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谋划布局

韶关抢抓“双区”建设和融入广州都市圈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承接好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辐射带动,坚持规划引领,加快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和开发利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按照“东进、南拓、西融、北优”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先建设中心城区,协调推进县域、镇域联动及特色化发展,在东部片区规划建设浈江河谷产业带;南部片区建设新丰、翁源先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平台;西部片区建设乳桂经济走廊、空港经济区和粤湘开放合作先行区;北部片区加快大丹霞、环丹霞山片区和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的建设。各县区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经济条件和文化积淀等,精准规划,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协调联动,加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深化改革破除要素流动壁垒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修订《韶关市户籍管理规定》,全面取消我市城镇落户限制。出台《关于韶关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11条措施方案,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措施》依法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三权”权益,既原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打消农民入城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畅通有意愿有能力的进城农民处置农村资产权益的通道,让农民“带资进城、安心落户”,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时腾出土地,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持耕地硬性约束的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空间。稳步推进“三块地”的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土地资源要素支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加快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就地就近非农化方式,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就业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模式。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激发农民的内驱力,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园对工业企业和就业人口的集聚作用。加强城镇工商业与乡村农业产业的对接与协作,打通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产业链。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乐昌梅花镇打造乡村振兴车间,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低成本土地要素、优惠政策,吸引产业投资,鼓励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措并举,引导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保障公共资源供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要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待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韶关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道路贯通联网“10+1”工程,已初步形成“环形+放射”的主要道路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布局建设韶州人民医院、广东韶关健康职业学院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1·333+N”高水平医院集群战略的实施,2021年9月,韶关18所新改扩建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学位近万个,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能较好满足全市教育、医疗服务需求。抓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机遇,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大力实施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镇域提升“139”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带动连片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把县域、镇区、路域、新农村、河流以及产业等连线成片打造,改善宜居宜业的条件,全面提升城乡生活品质,促进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城乡产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