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村”看乡村振兴之道——新丰县下埔村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最新见闻

6月30日,韶关发布微信公众号一篇题为《潘静雯:好厉害的村支书!》的推文,将一个深藏于新丰县沙田镇内的美丽小乡村推到了读者面前。大家在推文中看到了一个破败乡村的华丽蜕变,了解了下埔村的奇异果、牛大力产业,更认识了一位雷厉风行,带着全村人民捡石头搞建设的80后女支书。

“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勇争先,‘没钱也要干,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这一新时代的“下埔精神”成为了无数基层党组织传唱学习的榜样。文章发出至今,每天都有党员干部打卡下埔这个“网红村”。时隔150天,本报记者再访下埔,看看这里又出了哪些“新花样”。

巾帼驿站乡风文明新载体

带着好奇,沿着那条熟悉的硬地路,记者驱车进入到下埔村,刚到村口,便发现了下埔的改变。原来村口丢空着的老村委会和老道班已然粉饰一新,两座房子间的围墙亦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下埔特色的河石小围栏。

“你看,我们这次又在新砌的石头墙上做了一些创新设计。”顺着村支书潘静雯手指的方向,记者不难发现,在这堵石头墙上,有用旧瓦片和旧磨石组合成的花纹。潘静雯说,这些瓦片都是之前“三清三拆”留下来,磨石也是村民不要的。现在终于有机会变废为宝。

党建带妇建,带红半边天。在下埔,村里的竹签篱笆、村道的花花草草都是村里的女人们一手一脚倒腾出来的。在潘静雯看来,村里的女人真正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一手撑起半边天。她们为建设下埔无私付出、无怨无悔,村里应该为她们打造一个活动平台,“巾帼驿站”的建设理念由此而生。

走近驿站,温馨的调解室、敞亮的活动室大门敞开,活动室内图书、杂志、音响、咖啡、茶叶等一应俱全,“下埔不要面子工程,所有设施都要为村民服务。就像这里虽然叫‘巾帼驿站’,但开放式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村民们都能随时走进来,煮杯咖啡品口茶,用知识打发闲暇时光。”潘静雯认为,强村不光强经济,要同时迈开经济、精神两条腿,才能走得快、走得稳。  七彩南瓜  产业兴旺新支柱

奇异果、牛大力、黑山羊……在之前的报道中,下埔“一村多品”产业格局已经做得有声有色。这次再访,记者又从村民口中听到了一个新名词——七彩南瓜。“今年下埔全村完成土地确权,为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下埔村副主任陈习文表示,确权完成后,村里土地流转有了依据,村民更能放开手脚承包土地发展产业。

5个月前,部分村民就在潘静雯的发动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地搭棚筑起了占地百亩的南瓜基地。潘静雯告诉记者,基地6月份育出瓜苗,3个月时间就已结出硕果,现在已经收了三批。

3个月结果,这样的速度不禁让记者惊叹,是多么优异的品种才能达到此奇效。“品种好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我们下埔有人才。”潘静雯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来到南瓜基地。在这个自动化设施齐全的基地里,记者见到了她口中的人才——南瓜基地技术员潘光鼓。

说起进入基地这事,潘光鼓表示,多亏潘静雯慧眼识珠。据悉,潘光鼓早年在农业干部学院毕业后一直在珠三角的农业公司打工,回到下埔全因要照顾年迈的父亲。他说:“我也没想到潘支书对村里的情况这么了解,我回来后正愁无事可做就被她‘盯’上。”

“乡村振兴不怕没钱就怕没人。”潘静雯表示,下埔出人才,之前大家在村里看不到发展,纷纷“外逃”,现在她要想办法将这些人才都吸引回来,大家一起为振兴下埔贡献力量。的确,南瓜基地有了潘光鼓的技术支持,今年每亩产已达3000斤。

人民饭堂  生活富裕新保障

既然有如此高的收成,为什么村里一个瓜都没看见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潘静雯顿时乐得合不拢嘴,“刚摘下来就全都卖光了!”说到卖瓜的秘诀,潘静雯领着记者来到了早禾坑红色老街。中午时分,记者刚到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便闻到阵阵饭菜香。循香而去,在老街一旁的山坡上,一栋被粉刷一新的旧民房被打上了“人民饭堂”四个大字。

“这里就是我们南瓜的销售场所,也是我们村后续开发乡村旅游的一个配套。”潘静雯介绍,“下埔精神”打响后,村里每天都有基层党组前来参观学习,这些人的午餐都要到镇上解决,一来一回十分不便。“村里如果能办个饭堂,那客人既不用为一顿饭来回奔波,村民又能从中增加收入,何乐不为。”向来敢想敢做的潘静雯脑子一灵光,便自己动起了手。

7天时间,潘静雯设计翻修了自己在下埔的祖屋,人民饭堂正式开门迎客。“我们饭堂现有8间包房,1个会议厅。800平米的露天广场摆上桌椅就是村里最实用的宴会大厅。”刚爬上山坡,饭堂负责人杨红莉就向记者介绍起来。说起杨红莉,也是潘静雯招揽回乡的乡土人才,回到下埔前,她和先生在广州经营着一盘红火的生意。

“我离开下埔好多年了,今年在报道中看到下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回来看看,正巧碰见潘支书在这边筹办这家饭堂,又听了她对早禾坑红色老街旅游开发的设想,顿时觉得很有奔头,于是决心留下来和她一起干。”杨红莉说。

在饭堂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块公告牌,上面记录了饭堂所有食材的来源,连一根葱都能找到出处,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这些食材均来自下埔村民。“以前村民自己种养的农产品都要自行拿到镇上去卖而且不一定能卖出去,现在人民饭堂直接向村民采购,村民的农产品不出村口就能销售一空。”潘静雯说,人民饭堂,就要取材于民,服务于民。

“村民种养的农产品天然无公害,客人们都很喜欢,不少人吃完了还会买回去。”在杨红莉口中,记者终于得知了村里七彩南瓜的去向。

40年前,小岗村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今天,下埔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敢为人先有胆识,敢闯敢试有魄力的村支部带领下,正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特约记者 陈志佳)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特约记者 陈志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