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提质增效插上科技翅膀——乐昌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侧记

秋日,漫步在乐昌市廊田镇鹿江村,放眼望去,只见层层稻浪随风翻滚,田间机耕道路平坦笔直,灌溉渠中流水欢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  

“我们村有耕地面积约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畅通了灌溉渠道,田间生产路硬底化,农民旱涝不愁,耕作机械也有了用武之地,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0%。”鹿江村村长沈修林指着面前被竖满“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字样蓝色牌子点缀着的一望无际的稻田兴高采烈地说。  

鹿江村是乐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缩影。“十二五”以来,乐昌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市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44.5万亩。同时,在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早在2018年乐昌市农业农村局就印发了《乐昌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技推广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允许项目区在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财政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落实科技推广措施,补助对象为承担项目实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科研机构,着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先进农业机械应用、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品种和良种繁育等技术,创新“高标准农田+科技推广”的运作模式,着力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既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又铸牢了粮食安全屏障,让数以万计的农户因此获益,为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打响耕地保卫战激活土地活力

走进位于梅花镇深塘村的乐昌市百臻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400多亩玉米和优质稻挺着粗壮的“腰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公司负责人余文军说,这几年,村里完成了10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耕作便利,他流转了深塘村6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鱼稻山泉米”和优质玉米,合作社一直采用秸秆还田翻压的种植方式,保水、保肥的同时,让秸秆腐烂增加黑土层。目前,合作社流转的田地土壤肥沃,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每亩田地可年增收约100公斤,亩均年增收1000元。  

近几年,乐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示范,以点带面,在全市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提高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水平,科学调减钾肥用量。据统计,乐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已有超15万亩土地采取了秸秆还田技术保护性耕作,化肥使用量减少了近8%。

铸牢种业家底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石

“马蹄种植很讲究用水时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灌溉水渠畅通了,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北乡镇马蹄种植大户肖志平一边给马蹄田引水一边介绍,“近年来,我引进优质马蹄组培苗品种及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实施规模化种植,每亩马蹄增产500公斤,增收1500元。”  

在“粤北粮仓”廊田镇,渠通路达,万顷良田,稻菽卷起千层浪。近年来,廊田镇以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依托建成后的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超级稻、优质稻种植技术,目前形成了5万多亩“银粘”“美香粘”“台香粘”“超级稻五优308”等优质水稻种植,不断提高“廊田优质米”“廊田香米”省内外知名度。“‘美香粘’‘超级稻五优308’等优质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今年晚稻还没收割就已经直接定购完了,一亩地就2000多元,今年承包了80亩,收入妥妥16万元以上……”乐昌市廊田镇老朱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玉文眉飞色舞地说道。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引导农民用好种质资源是我市近几年强势推进的项目。”乐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罗东介绍说,“我们与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着力开展水稻、花生和早春辣椒等高产栽培试验,强化种业联盟资源共享,协同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新成果转化等,有效破解了种苗瓶颈,助推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

打好绿色生态牌走稳有机产业路

同样受益于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落实科技推广措施红利的梅花镇粤青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财红指着他流转的100多亩土地念着他的“绿色经”,由于常年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他的种植基地土壤酸化、板结严重,最差的时候pH值达4.5,耕作层不足10厘米厚。自从落实科技推广措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壤调理剂、灭虫灯、油菜种植……一系列绿色种植技术在他的种植基地推广,让他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大为改观。“现在土壤pH值已恢复到5.5以上。以前每亩地平均要用200-250公斤化肥,开展绿色农田建设后,基地里起码减少了30%的化肥用量,农药使用量也减少了,同时作物产量增加了近10%。”邓财红说。  

近年来,乐昌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绿色生产行动,全市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乐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邝贤松对此颇感自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19%、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91%、病虫害统防统治达70.6%,有效地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无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成了乡亲们欢迎的致富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乐昌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提升了乐昌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筑牢了“粤北粮仓”根基。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邱日欣 通讯员 骆灵刚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