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平安、整洁、文化”的小区 让人怦然心动

“刚开始听说老旧小区改造,我就想要是咱们小区也能改多好,没想到真的轮到我们小区。这是为民办好事,改造后能提升整个小区的形象,我们举双手赞成。”

这是记者在中铁五局五公司马坝家属基地第一次采访时,小区居民杨桂对记者说的话。当时,这里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启动仪式,挖掘机正轰隆隆地清拆小区的临时搭建物。

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小区:环境亟待翻新

马坝家属基地由于建设年代较久,看起来有些陈旧,与小区周边的发展不太协调。

曲江区中铁五局五公司马坝家属基地,小区较为破旧,各种电线、管道在居民楼中穿过。冯兆宇 摄

记者在几栋楼之间转了一圈,发现除了马路一侧5号楼比较整洁外,另4栋楼都存在外立面残旧、小区路面破旧;排污排水管老旧破损、化粪池淤塞;消防安防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乱搭建等问题。

5号楼环境。

小区内环1-4号楼环境。

而实际上,该小区所处的区位优势明显,出门可见马坝河静静地流淌而过,背靠铁路,时不时听到一列列火车“呜呜”驶过。该小区位于沿堤二路与长江路交界,周边有曲江第一小学、曲江实验小学、韶关马坝站和曲江人民公园等,生活居住都很便利。

背靠铁路的小区。

中铁五局区位图。

当记者第二次来到该小区时,发现这里干净整洁了许多,原本小区居民围起来的菜地和搭建物被清拆、破旧花圃和杂草也清理干净,小区场地空旷了很多,路面也由窄为宽。

据朝阳社区书记肖伟峰介绍,马坝家属基地为开放式小区,始建于1991年,共有4-6层楼房5栋,住户100户。总面积为9787平方米,现住户大部分是中铁五局五公司退休老职工。目前,小区由中铁五局五公司马坝家属基地负责小区管理。

住在小区里的干部职工,都曾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贡献青春和力量。其中,大部分职工都参与了京广铁路马坝段的建设,82-88年这6年间,他们为建设铁路挥洒汗水。铁路修好后,部分职工留在这里养老。廖和富老人今年71岁,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老人留在了马坝。“年轻的时候四海为家,哪儿有建设去哪里,没想到在这里能有个安乐窝。”他说,“不管在哪,都记着自己是中铁的一员,都曾经为祖国铁路建设出一份力”。而很多老人的子女,如今依然在从事相关的职业。

改造:抓住细节不断改进

小区居民以四川人居多,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得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对于改造也有着统一的意见。

咱们小区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个传统,就是谁家有什么事,楼道里一喊就有人回应,马上有人来帮忙。马坝这几年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我们希望改造能让小区变美,提升大家获得感、幸福感。

为进一步做好该小区的改造工作,曲江区于今年1月便开始着手准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试点小区的居民代表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小区调查摸底工作的布置会,由马坝镇牵头组织好调查摸底工作。在上门调查中,小区住户改造意愿很强烈,同意改造率达80%。

整体鸟瞰图。

在改造进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该区住建局、镇政府多次开展座谈和培训。针对工作人员,该区住建局召开“曲江区老旧小区提升工作业务培训班”和“调查摸底工作培训”;针对居民,则通过张贴公示、召开现场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进户调查等收集意见,初步方案出炉前,开展了3次座谈会。

讨论会现场。

小区居民正在了解改造情况。冯兆宇 摄

在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小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和方案涉及人员,面对小区居民展示了需改造的项目,小区居民对于改造细节,诸如柴房、大门、下水道、三线下地、防盗网、围墙等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各种电线在小区中穿过,存在安全隐患。冯兆宇摄

根据小区的改造需求及设想,将打造成“干净、平安、整洁、文化”的社区,计划将小区路面铺设平整,合理布置小区的功能区块,翻修整改建筑外表;

总功能分区图。

小区化粪池改造,更换排污排水管,完善消防设施完善;修建大门和传达室,进行有序管理;对小区原有的水表、电表、邮箱等设施进行翻新,引入燃气管道;对绿树进行修剪,重新做好小区绿化;改造柴房、设置垃圾运收点、增加停车位,覆盖治安及监控系统。

树木遮掩下的居民楼。

加设铁路文化类特色。

同时,认真挖掘小区故事和历史,植入小区独有的文化要素,在公共活动场所新增宣传栏,弘扬社区文化,整体红托出中铁五局家属宿舍的文化氛围。据悉,月底,小区的改造方案将会出炉。

记者手记:

如今,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城区建设稳步推进,而隐藏在其中的老旧小区似乎被“遗忘”了。在此背景下,提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老旧小区改造行动势在必行。采访曲江区这两个老旧小区最深的感触是,居民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才是改造的主人。居民带着设计人员进行细致勘测,小区的初步改造方案出来后,小区居民自发地研究方案,对里面整改项目细节进行一次又一次修改、确认。通过居民参与形成发展愿景与共识、激发社会活力。此外,面对传统改造大拆大建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两个小区从旧城最缺乏的公共空间、文化特色切入,使之重新回到旧城的社会文化格局,对于提升城区形象,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更新模式;通过逐步激发居民自我改造意愿,促进小区内建筑改善与环境提升、邻里关系和睦等,并且激发“共缔”等治理创新。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彭翀 摄影报道

编辑:刘青

责编:王善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