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韶关兴,人才强则韶关强。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八方英才,以“丹霞英才”计划为抓手,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研究制定《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全新人才举措,全面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为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99万人,每万人口人才数为1700人。与2019年相比,其中:博士、博士后394人,增加73人、增长22.7%,硕士4235人,增加755人、增长21.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6人,其中在职18人。
刚柔并举 不拘一格引育人才
在人才引育上,我市刚柔并举,不拘一格。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
我市以实施“丹霞英才计划”统筹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注重谋划部署,把握时间节点,采取网络视频招聘、小分队外出招聘等方式,抢抓人才招聘先机,主动到重点高校、人才市场延揽人才。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队对接引进“两院”院士和入选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00多人次,持续引入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引进各领域“丹霞英才”3638名,其中市级907名(博士88名、硕士819名,党政储备类368名、医疗卫生类226名、教育教学类256名、产业科技类57名),县(市、区)2731名(博士1名、硕士386名、本科2344名)。全市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引才质量大幅提升。
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计划”“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招聘”,开展科技人才、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教师、医生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近两年来全市共引进基层紧缺医疗卫生人才1155人,实现108个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今年8月,我市基层卫生人才“县招县管镇用”特色做法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市人社局牵头会同韶关学院、团市委举办“优秀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召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今年,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182人,遍布在10个县(市、区)的80多个乡镇(街道),服务于各基层学校、公共服务中心、水利所等一线。
我市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韶关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工程,加快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乡村振兴人才智力保障明显增强。 筑巢引凤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在平台建设上,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平台载体集聚吸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作用,通过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研发中心等人才平台。
我市以推进人才项目落地见效助推产业发展。在市委书记王瑞军力推下,我市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严新平院士团队共建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引进国家特聘专家王飞博士建立广东韶关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引进中震科建(韶关)防灾减灾研究院等。
我市坚持以人才项目助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保障人才项目落实,积极推进省市人才项目、人才工程落地。其中,“大数据产业人才振兴计划”获得了省“扬帆计划”第二档,第一年1500万元扶持,今年已开始实施引进大数据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大数据重点科研平台、培养大数据高素质技能人才等主要子项目。
同时,一批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项目陆续落户我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较快实现成果转化,印遇龙院士的猪氨基酸营养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韶关金苹果饲料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仅用一年时间,帮助企业实现年产值新增6300万元。韩布兴院士5个研发项目在广东衡光公司(南雄)进行成果转化,2020年实现销售额1.63亿元,贡献税收553.94万元。
我市以加强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助力高端人才集聚。充分发挥现有31个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人才“蓄水池”作用,支持企业引进培养博士和博士后。近两年,我市净增加博士、博士后73人。新增的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就有14个,使全市的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总数达到24个,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广东欧莱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时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并在获批一个月内引进1名博士后。新丰的博兴聚合材料有限公司,南雄的广东邦固化学有限公司、国科广化韶关新材料研究院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2020年直接带动企业增加的产值为8.27亿元,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仍同比正增长2.9%。
强化服务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结合人才需要,突出服务重点,提升服务效能,我市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大显身手搭建了广阔舞台,使人才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明显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紧扣我市发展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人才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措施。我市每年的市级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匡算,从原来的1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在粤东西北12市中名列前3位,确保我市人才工作发展需求。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市级人才公寓装修,兑现引进紧缺适用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高层次人才聘期工资外津贴、扶持创新创业团队、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17项具有韶关特色的人才政策。截至目前,市级在金城小区、蓉城花园配置的人才公寓共294套,可供700人“拎包入住”。
优化“丹霞英才卡”服务制度,为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等提供保障服务。2020年,共发放“丹霞英才卡”3319张,为374名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入园)问题;为377名人才安排住房77套,提供户籍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园)市内交通等十项便捷服务。主动服务企业,帮助广东邦弗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自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成功申请“战疫人才贷”,获批新增优惠贷款5100万元。
今年4月,我市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并正式运营,构建起“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产业牵线、企业唱戏”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配置。5月,经过广泛发动、层层推荐、组织审查及社会公示等,刘学华等20人被评为2021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引导和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6月底,我市吹响2021年韶关“丹霞杯”创业创新大赛号角吹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鼓励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实现就业创业扶贫成果向乡村振兴延伸。9月26日,2021年第三届“韶关工匠”发布仪式在市委会议中心举行,10名“韶关工匠”获得者受到表彰。
全面推进 续写人才发展新篇
着眼未来,人才为本,人才已成为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今年来,我市高起点、高站位研究谋划全市人才工作,将探索实施《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快培育科研创新平台,分类培育各类人才,引导人才服务基层,优化人才配套服务。以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更加务实的工作机制,更加舒心的人才环境,着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的沃土,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续写我市人才发展新篇章。
我市继续组织实施“大数据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做好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人选申报推荐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围绕提升韶关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人才项目谋划,加大科技招商和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企业、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做好制造业高端人才“千企智造·智汇行动”,发展壮大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实施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订单式”培养教师、医生、基层农技员、社工、村党组织书记等后备人才。继续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做好人才“组团式”挂职帮扶工作;分批选派优秀人才到乡镇、园区、企业、项目一线、基层学校和医院挂职锻炼,为我市长远发展培养储备一批熟悉乡镇基层、了解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市委人才办积极主动对接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急需引进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紧紧围绕我市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丘秀丽
编辑:罗奕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