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有华服,太平舞霓裳!
回想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间
“穿”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随记者走进韶关街头
听听老裁缝讲述那些年的服饰“芳华”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以实物载体浓缩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穿”越改革开放初期,“私人订制”是标配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头脑里还没有“时尚”的概念,穿的衣服要么由家人动手缝制,要么请裁缝师傅量体裁衣。人们身穿黑蓝灰的衣服,款式布料单一,没有个人特色,衣装朴素是当时社会的时尚。“改革开放前,韶关人穿的多是黑蓝灰三色为主的中山装、列宁装,布料也多是卡其布。70年代末有了一种布料叫“的确良”,市面难买,要用布票才能换到,那个时候看到有人穿这个布料做的衣服就跟现在人穿国际名牌一样。”正在店铺忙碌的丁玉春老师傅告诉记者。
丁师傅的第一台缝纫机。
在东岗岭小学开裁缝店的丁玉春老师傅,今年已经56岁,干这一行却已经37年头,师从江苏名师,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吃这门手艺饭。回想起当年的时光,丁师傅感触颇深。
丁师傅的老客人定做一条裤子,他正在制作裤子中。
改革开放初期,做衣服的人逐渐多起来,裁缝店街头林立,但一般情况下,快春节的时候做衣服的人特别多。“很多家庭都是春节前给全家老小一人做一身新衣服,基本买布订做,经济实惠。”丁师傅笑着说。
丁师傅多年前给自己做的英伦风西装。
把做衣服当事业,因为这门好手艺,刚来韶关开店时不少人上门找丁师傅想学裁缝,如今却无人想学,谈到这点丁师傅颇为感慨。
重回现代韶关,“美”得很个性
随意翻看一个韶关人的家庭相册,照片中服装所呈现的影像俨然成为时代的记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韶关人的衣着变化。镜头下的步行街从黑白到彩色,韶关人的衣着也从黑蓝灰变得色彩斑斓,街头随便一拍照,00后们的个性美显露无遗。
郭沫若先生有一句名言:“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一语揭示了服装显现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同时也阐释了服装作为社会文化文明进步的象征。
服装上每一种款式的变化都留下了时代的年轮,讲述着过往的美好。如今,韶关人的着装已是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风景,每一个衣橱里都有不一样的芳华。改革开放40年,透过服装就能看到时间带给大千世界的变化,看到祖国在40年的时间里经济社会的发展,看到韶关人因着祖国的强大而焕发出崭新的光彩。(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陈云飘 邓婷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邓婷 )
由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摄影家协会、市博物馆承办的“潮涌三江 砥砺奋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摄影展网上展馆持续开放中,现在识别以下二维码,足不出户便可用全景视角感受40年来韶关城乡面貌巨变,百姓生活变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