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赵良峰未曾想过要离开生他养他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这片土地。怀抱“尽己所能为家乡多做贡献”的想法,他扎根在瑶山的基层人民法庭里,把30年青春投掷在当地的司法审判工作中。
秀绿的瑶山瑶水间,总活跃着赵良峰忙碌的身影。北家的狗咬死了南家的鸡,东家建房把西家的地占了,邻里因为房屋采光问题争执不下……审理、调处这类常见于村舍间的基层矛盾纠纷,是他的工作日常。
说好“瑶话” 化解纠纷
赵良峰本就是瑶族人,说瑶话自然是擅长的。但要想切实化解好当地群众的纠纷,光会说方言可不行,熟悉当地风俗民情、真正从群众角度理解矛盾发生之然与所以然,才是赵良峰把“瑶话”说好说透、促进案结事了的秘诀所在。
在赵良峰承办的一起恢复原状纠纷案中,原告黄某林和被告黄某玉、黄某庭是远房亲戚,因为黄某玉一家迁祖坟的事闹了不愉快。
因认为黄某玉等人迁祖坟的选址和自家的祖坟距离太近,风水相冲了,且黄某玉等人迁坟时意外破坏了自家祖坟周边修建的排水沟,黄某林到桂头法庭提起了诉讼。
不论对哪一方来说,祖坟的事都是大事,加之双方对抗情绪较为激烈,黄某林和黄某玉等人都不肯退让。赵良峰组织双方进行的首次调解,以失败告终了。
赵良峰没有放弃。他接连找来了更为熟悉墓葬风俗的村委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双方当事人所在村的家族长辈等人参与调解,并和原、被告前往查看涉案土地、坟墓的使用、建设情况,聆听双方的想法。在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的前提下,提出由黄某玉、黄某庭等对被破坏的水渠进行修复,黄某林及黄某玉、黄某庭双方共同出资,在两家祖坟之间建起一堵围墙进行区隔、以解决相冲问题的方案,得到双方的同意。黄某玉最终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干戈也因此得以被化为了玉帛。
急民所急 “小事”不小
赵某等9名农民工,受李某所雇,在其承包的林地上负责除草、种植作物等工作。然而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李某却不付工钱。
“拖了好久了,李某就是不付。”“一家老小都指着这点钱过生活,可就是收不回来。”“我们要告他!告他!”农民工们围站在桂头法庭的立案窗口,情绪激动。
李某欠下该9名农民工的工钱一共4万余元,金额并不太大,在别人眼里这或许就是“一桩小事”,但在赵良峰眼里不然。他心里明白,每一分每一毫,都是农民工的血汗钱,农民工的激动应当被理解,案件也应该要加紧加急依法处理,以解农民工们的燃眉之急。
案经审理,赵良峰发现,涉案双方虽一致承认劳务关系的存在,但根据李某辩称的内容,赵某等9人的主张可能已超诉讼时效,于理而言李某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钱,但于法而言赵某等人存在败诉风险。
庭后,赵某等人心绪不宁,赵良峰一边安抚其情绪,向他们释明进一步举证的要求,告知其在合理期限内补充举证;另一边则联系李某,结合情法开展劝导,在得知李某是因周转不来才起了拖欠工资的念头后,就向他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和利害关系,让李某站在农民工的角度多想想,还是要尽量想办法付清工钱。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赵良峰的主持下,李某和赵某等人达成还款协议,并筹来了一笔钱付给了赵某等人,赵某等人则向法院申请了撤诉。
“本来想说要回这笔工钱可能‘没戏了’,多亏有赵法官,帮了我们这个大忙。”到法庭领取撤诉裁定书时,农民工们说道。
“群众遇到麻烦事,找法院解决问题,说明他们是相信法律、信任我们的,我作为法官,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宗案件中都用尽力气,不辜负他们。”赵良峰说道。
坚守热爱 一生一事
有时候,赵良峰觉得一辈子很长,要经历偌多的风物和人事;有时候,他又觉得一辈子很短,只够他把一件事做好。而他口里的“这件事”,就是把手头的审判工作做好,把每一桩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理好理明白。
一步一步,赵良峰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一名法官,再到如今成为桂头法庭的庭长。他的职业生涯大多都在大桥人民法庭、桂头人民法庭度过,迄今共审结案件2000多宗,时常带着书记员和助理查看现场、组织当事人调解,在夜晚、周末加班是常有的事。
长期身处基层一线,让他对群众有着很深的情感,也让他对基层群众纠纷的解决越发游刃有余。凭借良好的工作表现,赵良峰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办案能手、调解能手。
“工作得到认同、获得表彰的时候固然开心,但是这种得奖的快乐,和我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矛盾、得到群众表扬的开心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赵良峰说道。
文字:黄健婷 张思思图片:徐艳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