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渠”是一种精神

近日,乐昌市秀水镇党委政府邀请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韶关市作家协会、乐昌市文联、乐昌市融媒体中心、乐昌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40人文化振兴采风团到秀水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调研采风行”活动。据行程安排,采风团先后参观了秀水镇中心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冲里村建设示范点、紫阳书院、陈氏宗祠、原八字岭矿区旧址、凌峰油茶基地、“雄关渠”、西京古道等实地景观,亲身感受秀水镇的乡村振兴进行时,领略秀水镇的人文荟萃,看到该镇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道路。调研期间,“雄关渠”让我为之震撼。 

屹立于秀水镇的“雄关渠”。 钟秋鹏 摄

站在两山之间的峡谷,由下望上,“雄关渠”与天齐高,横跨两山间,石墩将水渠托举在几十米的半空,两座弧形大拱桥巍峨雄伟屹立在两山之间。看到它,不禁让人联想起古赵州桥高超的造桥技术,这渠就是一座现代版的巨型石拱桥啊!走到渠埂上,发现水渠内已干涸;站在水渠上,北面是湖南省,南面是广东省。清风拂面、美哉壮哉,这是当年两省人民团结协作共建的伟大创举。渠道内宽约150厘米,渠道三面是用长条石整齐垒砌,每条长石估计上百斤重。20世纪60年代科技不发达,不知他们是怎么将如此沉重的石条运上去的,真佩服他们的智慧。石灰岩地域严重缺水,水渠的建成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据了解,“雄关渠”始建于1965年,1977年建成通水。该渠起于莽山溶家洞,历经12年的时间在陡坡峭峻的山腰上修成了一条长达46公里的灌溉水渠,整个工程跨过绕过61座山,穿过124处悬崖峭壁,其中有一段经过广东省秀水镇,前后有3万多人参与了修建,在工地干活的村民一天最多时达3000余人。水渠建成后,曾被中央新闻媒体报道过,被称为南方的“红旗渠”。“雄关渠”犹如山腰间横跨的“天河”,蔚为壮观,让人感叹不已。“雄关渠”的建成是团结协作精神、是奉献社会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是自力更生的精神。  

这条水渠如果放到现在来建设完成,我并不觉得好奇,但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全靠人工操作,且由长条石垒砌而成,确实是一项不朽的伟大工程。  

历史不能复制,希望大家珍惜“雄关渠”自力更生的精神,让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乡村振兴展现出新气象、新面貌。

作者:钟秋鹏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