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中午,一架C560型专用校验飞机出现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上空,在机场指挥塔台发出降落指令后,平稳降落在丹霞机场跑道上。韶关丹霞机场建设由此进入校飞新节点。这是继6月18日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全线通水之后,乳源再次成为韶关人关注的焦点所在地。
乳源成为韶关的生命之源和交通枢纽,是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不二选择,更是高质量发展赋予的使命担当。在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核心,立足这两个基本定位,致力于将乳源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文化自信、产城高度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文明之都。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一座温润清和、审美在线、城乡和谐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已颇具样本形态。
安家落户灵活务实
在桂头镇的金桂苑小区,正在装修新房的机场搬迁户盘先生告诉记者,他全家5口人,这次仅添补了6万元,便获得170余平方米的电梯房一套。且由政府统一精装修,还可与施工方协商,加价另换材料或项目,人性化十足。盘先生于今年2月选完房,6月开始装修,10月即可入住新居。对于政府部门拆迁安置工作的高效和细致,全家人深表满意和谢意。
桂头镇政府工作人员陈磊告诉记者,此次机场搬迁共51户,239人。为了确保机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他们从量身按需为搬迁户寻找临时住所到帮忙搬家,再到一户户协助看房、选房,全镇干部、职工几乎将休息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无论是移民,还是搬迁工作人员、建设工人、农民,都在城乡发展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再强调“以人为核心”。
以人为核心,不仅仅是人数问题、户口问题,更不是一个城镇化率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要让农民或移民在就业的城市有体面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稳定的就业和可靠的收入、真正地融入所居住的城市。
为此,乳源瑶族自治县除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便捷落户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推进农民市民化。除了前述机场安置小区,还建成乳城镇坝厂、游溪镇瑶馨雅居等“两不具备”安置小区,推进农民进城。目前已有80人搬迁入住,预计年底有3000多人搬迁进城。实施改善少数民族迁移村住房三年行动计划,完成5个瑶族村整村建设。
同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及易地搬迁子女就近入学率100%。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近三年来共培训120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30人。出台《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办法》,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110套。计划启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新增市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发展。
幸福度高审美在线
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征途上,如何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建设审美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满意度,是乳源和其他正快速进入城镇化的县城的共同课题。
先天条件不错加上科学规划,使乳源审美保持在线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水瑶城。乳源开门见山,入目是景。南水和乳江纯净秀润;森林和峡谷野趣盎然;天生富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必背瑶寨、雕子塘村自带浓郁的民族气质;盘王节、瑶族刺绣等国家非遗述说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西京古道、云门禅宗、乌石岭村昭示着这里还是一方多元的历史人文圣地。这一切都和谐共存于这个不到19万常住人口的小县城。
据悉,丹霞机场按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规模修建。如今,机场即将建成投运,疫情过后,乳源流动人口或有增长。伴随着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首先考验的是乳源的城镇承载能力。
5年来,乳源正为此而努力。经过合理规划城镇布局,适当拉大县城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的约10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约12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品质提升“439”“139”行动,建成一河两岸慢行系统、民族团结广场、滨江亲水公园等生态设施,乡镇文化公园、农贸市场等。建成瑶族风情园、工人文化宫、县运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防灾减灾科教体验中心等,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不断完善。新建商业小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扩建1000多个停车位。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实施县城一元公交惠民政策,通过城市更新吸引农民进城。增强中心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建立城乡一体的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丹霞机场项目推进了北江航道、国省道改造提升、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交通快捷通畅。统筹实施学校、医院、文化、政务服务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推进东湖小学和3家公立医院等升级改造。大力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县政务服务大厅建成“广东省区县级标杆培育大厅”。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县城山体林相改造,全县森林覆盖率78.3%。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乳桂走廊肩挑两担
行驶在S250线乳桂经济走廊,县发改局副局长黄寿君沿路向记者介绍,该道路途经乳城、一六、桂头、游溪4个镇和东坪镇新村。路两边是宽阔的现代农业产业带,连缀起乳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门生态文化旅游区、健康医养产业区3个产业区。
作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它除了是一条风景优美的示范性公路,更是一个肩挑两担的产业平台。
一方面,它是一条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实施健康产业“十个一工程”,推进怡隆光学、胜蓝电子二期、曼陀罗制药项目等产业项目建设,预计新增约1000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为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1.3万多家,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壮大,累计引进总部型企业211家。
该县还将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构建新能源、化工、电子等高新材料制造产业集群;以韶关航空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培育发展航空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它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行之路。
通过建成南岭蔬菜产业园、云门山旅游度假区、农批瑶医药一条街等一批农文旅项目,带动发展新型农业主体734家。形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的产业布局,为农民生产方式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以产业的聚集带动人口的自然聚集。
该县还可以在创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作有益尝试。用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推进乳桂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特色精致农业,扩大蔬菜、水果、中草药、茶叶等特色产品规模化种植。
当然,乳源在增进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发展上远不止乳桂经济走廊一条腿走路。更有在东阳光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推进赋能强镇改革、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等各种手段。惟有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才是一个文明之都的最终目的。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特约记者 赖南坡 通讯员 欧辉 实习生 黄千芮
编辑:刘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