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市:高质量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资金是保障乡村振兴的“军需粮草”。然而,涉农资金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管理?这是不少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近年来,乐昌市紧紧围绕中央、省、韶关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项目整合、资金聚集、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依托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紧扣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整体绩效总目标,用好涉农资金统筹改革赋予地方的自主权,将涉农资金集中投入解决重点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新格局。

四好农村路。

以“引”为切入点 建好机制

对于基层而言,涉农资金犹如源头活水,能起到支撑经济发展作用,但伴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等问题逐步显现,影响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支农政策实施效果。  

全面落实河长制——河道清漂。

为此,乐昌市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市长、分管水务和林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党委书记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突出党建引领。乐昌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出对策并跟踪落实解决,“民情夜访”架起了一座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市、镇党员领导干部累计开展“民情夜访”3792人次,走访群众3720户,收集问题1527个,解决问题1486个。  

农村党员也积极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各项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中,带头拆除自家破旧泥砖房,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势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彰显。如乐昌市廊田镇白平村岗九组仅用20天时间拆除、规划、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完善工作机制。根据省、韶关市有关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有关文件规定,乐昌市制定了《乐昌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完善统筹整合改革工作制度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度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跟踪涉农资金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资金支出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优化项目审批流程。该市出台新农村建设六部门会审制度,对部分“小、散、杂”项目,依法合规简化建设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如针对20户以下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简易的项目实施方式,大大缩短项目建设工期。

昌农公司组培中心。

以“统”为着力点 用活资金

位于湖广两省交界处的乐昌市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是广东省提出的在省际边界打造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之一,示范带内主要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列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内容。示范带横跨坪石镇的9个行政村和庆云镇的3个行政村,目前该项目重要节点示范效果已形成。  

“宜居、宜业、宜游”的乐昌乡村新风貌。

日前,记者走进其中的三拱桥村、白竹湾、三星坪等地,随处可见延伸的道路两侧盛开着娇艳欲滴的鲜花,郁郁葱葱的稻田暗示着秋天的丰收、窗明几净的民舍和干净整洁的道路,处处呈现出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的生态美景。如今,乐昌市这些村落和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是该市持续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取得的显著成效。  

过去几年,乐昌市紧紧围绕涉农考核清单、短板弱项以及群众的急事、难事,将涉及“三农”的专项资金等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通过资金的“大统筹”,将有限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解决重点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用好用活各级资金办大事。该市以重点涉农项目为切入口,以涉农资金为引领,大力统筹省级资金、山水林田湖草资金、债券资金、本级资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如为支持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统筹投入资金7.43亿元,其中,涉农资金4.22亿元、债券资金1.78亿元、其他专项资金1.28亿元、本级资金0.15亿元。  

为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9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1.48亿元省级涉农资金、0.1亿元中央资金、0.76亿元省级专项资金、0.25亿元韶关市级资金、0.3亿元提前批债券资金以及0.23亿元本级资金共3.12亿元资金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及养护。为支持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统筹投入各类资金2.64亿元,其中,省级涉农资金1.6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亿元、韶关资金0.01亿元、本级资金0.02亿元。多渠道的资金筹措,给涉农项目的建设注入了“强心剂”。  

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办实事。该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建立起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积极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疏通资金回流乡村的“毛细血管”,为乡村振兴发展引入新活水。例如,为实现到2021年村庄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在投入财政资金用于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该市大力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PPP项目建设工作,建设涉及16个建制镇和1个街道办180个行政村的519座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收集管网以及14个建制镇镇区14座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收集管网,吸引社会资本6.71亿元,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此外,该市投入2.88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金超过1.85亿元,成功创建香芋、岭南落叶水果两个省级现代产业园,建成水果、蔬菜、茶叶、马蹄等示范基地1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7家、省“菜篮子”生产基地15家,新培育省级专业镇2个、专业村18个,助推农业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以“合”为突破口 整合资源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涉农资金“整合”二字为关键要素,如何对目标接近、资金用途相近、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进行重新归类整理,化“零”为“整”?在满足既定资金使用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项目与项目的整合,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让“一枝独秀”变“百花齐放”。乐昌市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是广东省2019年重点打造的五个省际边界美丽示范带之一。该市将省际廊道建设与“四好农村路”、南粤古驿道、万里碧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乡镇(镇街)整治提升、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振兴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整合资源,建设“美丽公路”“美丽村庄”“美丽基地”“美丽古驿道”“美丽田园”“美丽镇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展示新时代粤北农村新风貌,打造新时代广东“北大门”新形象。 

北乡镇茅坪公园。

让“星罗棋布”变“鸾翔凤集”。乐昌市“千年樟王、万里碧道”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以长来镇安口村贝兴组“樟树王”公园为中心点,融合了精致农业产业带、新农村建设、“万里碧道”“四好农村路”、文物保护等多种元素,通过挖掘项目间的共性,凸显乐昌韵味,打造集产业、旅游、人文、历史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

北乡东红村。 

以“实”为落脚点 提升绩效

近年来,乐昌市坚持考核事项优先、民生急需优先、亮点项目优先的“三个优先”原则,积极引导涉农资金向民生领域、亮点项目倾斜。  

通过资金整合实施一批民生项目,推动民生事业稳步发展。该市深入实施贫困户家居环境提升“幸福工程”项目,有效提升贫困户家居环境,助力乐昌市39个省定贫困村、4960户1357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14万亩,新增粮食和其他作物产能401万公斤;完成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硬底化110公里、“畅返不畅”建设123公里,改善各镇(街道)的交通状况和道路通行能力;完成坪石—梅花自来水扩网工程,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项目,解决乐昌市农村1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实施“139”镇街整治项目,重点打造坪石镇、梅花镇等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坪石三拱桥。

提前介入,严控财政投资成本。为从严从紧把控项目成本,从源头上控制项目投资,实现财政资金最小化、项目效益最大化,该市针对重大涉农项目提前介入,严控财政投资成本。如针对2021年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项目,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针对项目建设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环节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使项目概算由2.12亿元压减至1.8亿元,压减0.32亿元,压减率15.09%。同时,在预算审核环节严格把关,项目工程评审金额1.25亿元,审定金额1.15亿元,核减1025万元,平均核减率8.17%。  

强化涉农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促进涉农资金提质增效。该市坚持“关口前移、突出绩效”“事中监控、及时偏正”“事后评价、强化结果”三大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原则,事前对涉农项目开展目标申报工作,并组织评估工作,重点论证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进一步完善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和公开机制。将事中绩效评价与专项资金核查相结合,对绩效目标和预算执行实行“双监控”,重点关注项目执行是否与绩效目标一致,执行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等情况,确保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事后积极采取现场评价、重点评价等方式,并在资金分配上积极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今年开始,该市与第三方建立深度合作,对涉农资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绩效评价,促进涉农资金提质增效。  

坪石龙珠村。

2019年以来,乐昌共投入涉农资金27.56亿元,其中韶关和乐昌本级涉农资金统筹3.13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在各方努力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脏乱差面貌逐步得到改变。  

如今,该市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区域内河道更加干净整洁,林业绿化面积持续扩大,重现绿水青山景象。特色农业产业有力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遍地开花,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风貌已初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片/文字由乐昌市财政局提供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