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农业改革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康大道

40年来

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

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

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新丰高山花卉种植农业助农增收。

韶关农业借助改革开放东风

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条具有韶关特色的

农业改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民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韶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良法推广,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逐步呈现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居民生活逐年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近10年来,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35万亩以上,总产量基本稳定在86万吨以上。

长坝沙田柚年产值达4亿多元,村民喜笑颜开。

长坝沙田柚年产值达4亿多元,村民喜笑颜开。

近年来,韶关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大力发展以优质稻、水果、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6大主导产业+6大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全市建成100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40万吨,并形成了“白马牌”油粘米和“金友牌”稻米两大省内知名优质米品牌;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40万亩,产量达220万吨;

优质水果方面,已初步形成浈江、始兴、仁化等浈江流域主要种植优质沙田柚、柑橘、杨梅、枇杷等特色水果的产业带和翁源、乐昌、曲江等区域主要种植桃、李、梨等特色明显的落叶果树优势产区,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超60万亩,产量突破50万吨;

茶叶种植面积超7万亩,翁源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国兰生产基地,兰花种植面积超1.5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我市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深化农业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灌溉渠道、机耕路等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共完成现代标准农田建设36.1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31.93万亩;

每年引进、试验、示范项目近100项,推广、应用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20多项,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蓬勃开展,每年培训农技人员2000多人次、农民3万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5323户,示范基地69个;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3.6万千瓦,增长2.5%。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形成了优质稻等特色主导产业。

在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开展“十一五”期间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和“十二五”、“十三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

共投入财政资金3.75亿元,整治农田面积36.15万亩。

“十二五”期间:

共投入财政资金15.73亿元,建成108.5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十三五”期间建设任务:

截止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3.501亿元,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3.41万亩。我市通过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收入。

擦亮韶关农副产品金字招牌

韶关一直以来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

近年来,全市新建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翁源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

成效

韶关已建成7家省级出口示范基地、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7家省级菜篮子基地;

拥有1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8个区域公共品牌、96个企业经营专用品牌、2家区域公共品牌核心企业获得表彰,在全省名列前茅;

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通过“三品”认证的企业共有291家,认证产品共计645个;

省农业厅对我市种植业、畜禽产品的例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省海洋渔业局对我市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达99.2%,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韶关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出了一条具有韶关特色的

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邱日欣 通讯员 李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