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咖”赋能高质量发展——韶关积极引进院士团队和专家人才综述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北江绿色航运,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在粤北韶关的山间地头,一项项“硬科技”、新兴产业,近年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努力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之路,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引进3名院士等高端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院士团队项目,新增21个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14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引进70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一位位“最强大脑”来韶开垦“试验田”,转化新成果,不断推动韶关举全市之力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以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院士领衔:带来转型升级“硬科技”

走进韶冶锌精馏生产车间,在高温的作业环境和轰鸣的机器声中,火热的精炼炉正在智能化运作。该车间副总工程师兼副主任陈录打开两台炉门说道,透过箱体内的烧嘴可以直观两种新老燃烧技术的差异。“右边这一台应用的是老式烧嘴,燃气喷出来后,跟空气接触形成自由燃烧的火焰,有非常明显的明黄色,它发出的是区域高温,高达1000多摄氏度,四周靠热传递,发热的均匀性不是很好。左边这一台应用的是新式烧嘴,也就是多孔陶瓷介质燃烧器,燃气在多孔介质孔隙内部产生旋涡、分流与汇合并剧烈扰动,形成无焰燃烧,它发热均匀,热辐射非常平衡,没有明显的高温区。”  

陈录介绍,车间经过37天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对比发现,新设备带来的节能成效非常明显。“以一台精炼炉为例,运用了多孔陶瓷介质燃烧器后,首先是氮氧化物排放含量非常低,基本上在30㎎/m3以下;其次是天然气的消耗量下降21.9%;另外,金属锌的氧化烧蚀量下降了48.68%,对生产工艺环节是非常可观的提升。”  

这一“小身躯”大能量的新技术,得益于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团队的研发。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对接中,该团队成立了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与韶冶、东阳光等企业进行合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战斗介绍,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在业界被称作最新一代燃烧技术,可有效解决氮氧化物排放超标、高能耗、燃烧不稳定、投资高、余热利用率低等行业痛点。  “在王恩哥院士的领衔下,去年我们到韶冶调研,发现企业现有的燃烧技术存在不足,随后在双方的合作开发中,把这项技术运用到精炼炉、流槽保温等系列上,这也是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在产业上转化应用。下一步我们会开展一个成果鉴定,并逐步铺开到韶冶的各个改造点上。”战斗介绍,为了深化合作,该团队多次到企业跟进改造与生产流程,推动与韶关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他指出,“韶关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也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钢铁、冶金等优势产业,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们感到韶关绿色发展的主动意识尤为强烈,目前也在谋划与韶钢等企业的深入合作,支持韶关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文章。”

“智库”云集:迎产业风口促成果转化

不仅在韶冶的厂房车间,粤北韶关的大山大河、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也迎来院士“大咖”、专家人才等“朋友圈”,他们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智库”,支持韶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禀赋与产业风口的有机结合。  

粤北韶关水林密布,辖区坐拥珠江水系第二大河——北江,利用“一江好水”谋篇布局,促进北江航运上下游产业链转型升级,是加快对接大湾区“12312”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内河港航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克服过去开发层次粗浅、整体水平偏低等短板弱项,2020年11月29日,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在韶揭牌成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为学科带头人,将以打造北江绿色航运为切入点,围绕航运发展、港口建设、智能交通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在千帆竞发的舞台中,为使韶关从改革开放的“边沿”变成扩大内需的“前沿”,从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地”变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主战场”,全市积极撬动“院士经济”,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新风。去年以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成立韶关农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数字农业”技术转化。广东省微生物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韶实施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高技术产品生产项目等。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在我市广东衡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绿色高性能材料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伯克生物王飞博士团队成立韶关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专注于呼吸疾病领域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并建立科学家自己的科技园,聚集创新药研发领军人才,打造创新药企业集群。  

为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仓”,一个个科研机构不断落户韶关。去年以来,我市依托利民制药厂组建了“广东省高端液体药物制剂研发及产业化企业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等共建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建设成果转化生产基地,以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建设“南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关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朋友圈”点赞:科考调研落户项目

当院士专家聚集韶关,为资源禀赋与广阔市场“点赞”时,更多的顶尖创新人才也来韶调研、科考、落户项目。  

在“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悠久的文明发祥史日益受到考古界关注。2021年1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员进驻丹霞山开启了丹霞山文物考古现场调查工作,启动丹霞山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项目,将对丹霞山的文化遗产作出科学评价,向世人展示韶文化、丹霞文化的风采。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的南雄盆地,被看成是研究恐龙灭绝的亚洲最佳地点。在有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资助下,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将通过南雄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科学钻探项目,剖析我国华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盆地形成、演化与消亡史。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不断绘就,各行各业也迎来院士团队、专家人才传经送宝。去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一行,到韶关开展“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产业布局研究”项目调研。原国务院参事、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来韶参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治理创新研讨会,指导提升我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整体水平和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张培震、成秋明一行调研了解南雄盆地中—新生代地层钻探项目以及丹霞地貌保护与科研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来韶作题为《粮食安全与生物技术育种》的专题报告,并赴浈江区、仁化县调研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现代种业发展等工作,对韶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在2021年3月举办的首届岭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峰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季维智、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吴丰昌和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廖兵等近30位国内专家学者,就我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问题建言献策。来韶调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指导共建“广东省有色金属循环技术创新研究院”事宜。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王一波博士等出席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解读“双碳”目标下韶关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刘文清率多名科研院校专家来韶调研,开展广东天井山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科学考察,标志着南岭产学研基地的合作研究迈出坚实的一步……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韶关正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作用,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赋能。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雁 通讯员 谢吉芳 董子龙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