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绿色健康全力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医药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省是中医药强省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契机,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共同推动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关市中医药事业基础深厚,翁源、乐昌是“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农工党韶关市委围绕“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一)中药种植情况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中药种植面积5.90万亩,同比增加1.48万亩。全市共有中药相关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00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注册品牌数量、有效期内“三品”认证数量近10个;共有30亩以上种植基地149个、面积5.17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87.6%,其中3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47个,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12个。主要有吴茱萸(1.54万亩)、牛大力(0.73万亩)、草珊瑚(0.68万亩)等20多个品种。  

(二)中医药企业情况我市中药制药企业有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广东青云山药业有限公司、韶关市宏旭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参芪扶正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十味溪黄草颗粒、和胃止痛胶囊等,涵盖大容量注射剂等剂型。  

(三)中医药服务情况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乡镇卫生院92个,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占本地区本类机构总数的100%,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205家,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726家,占比60.25%,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662家,占比54.94%。2020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为25.15%。全市有县级中医院6家,全部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家县级中医院正在进行医院升级建设,年底基础建设已完工,部分准备搬迁、部分正在医疗装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专科设备、提高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等,发挥重点专科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医疗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良好氛围。

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中医药产业意义深远一是有利于筑牢粤北生态屏障。韶关发展中医药产业,开展中药种植,不仅能优化韶关的生态环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土壤植被覆盖率,改善韶关石漠化环境,并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中药材市场、制药等呈大幅度上升态势,资源和需求量决定了种植效益,科学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必然会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中药种植、中药制药、中医药康养旅游等多种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辐射带动乡镇及周边区域医药产业的振兴发展,打造韶关市的特色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从而达到振兴地方经济的目的。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优势显著1.韶关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内联珠三角,外接湘赣,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广东的北大门、内地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韶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雨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7小时,年平均气温19.6°C,年均降雨量1522毫米,无霜期300天,光热主要集中于6月至9月,降雨量集中于4至8月,雨热同季更有利于中药的生长发育。  

2.韶关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粤北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天然药库”而闻名中药行业,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植物药255种,占药典数量的46.36%。分别隶属103科205属,是粤北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和唇形花科为主。本地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主要有吴茱萸、溪黄草、五指毛桃等20多种。  

3.发展中医药产业氛围浓厚。通过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医养生操推广活动、大型义诊活动和新《中医药法》科普宣传活动,韶关市中医院正在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名老中医师承带教等方式,为我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大量输送中医药服务人才。

发展中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材产业发展不足一是种植规模小,地道药材品牌尚未建立,我市中药种植规模只有5.90万亩,在全省占比不足2%。二是经营主体不强,发展模式尚未成熟。目前全市中药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药农为主,规模偏小,科技、人才、资金皆有所短,综合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  

(二)中医医院发展存在瓶颈一是市医保政策对中医药扶持政策体现不够,在医保政策上没有充分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较少,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水平较低,医保分值付费的病种预付单价不合理,预支付金额与实际发生额差额较大。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医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严重匮乏,基层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依然欠缺。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大部分县级中医医院还没有信息化系统。  

(三)医养结合工作不够深入地方各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对中医药产业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认知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够,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发展缓慢,其相关文旅产品开发深度不足。

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借鉴安徽省亳州市中医药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推动韶关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支持引导,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制定完善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打造优质南药种植基地,发展本地中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医药市场,开辟中医药康养结合”的思路,组织力量、多方联动、主动邀请国家、省专家来韶考察,对韶关道地药材培育进一步做深入调研、论证、协商探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我市中医药发展中长期规划。二是积极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在税收、土地供应、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建议市、县(市、区)政府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企业在重要项目融资、重大项目技改、高新科研技术转化等方面给予一次性补贴。三是成立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机构。可参考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以及中药产业行业协会,成立我市中医药发展相关机构,全面落实发展规划,积极指导中医药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成立适应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商协会组织,服务中医药行业发展。  

(二)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一是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将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列入政府发展规划日程,可以在融资、建设用地方面给予中医药种植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帮助企业落地。以南雄市、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翁源县作为试点,邀请优秀的企业及专家团队协助,制定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育苗工作实施方案,紧扣药材的道地性,建设种植资源库,严格按照GAP标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科学规范化种植,建立育苗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拓展与药品生产企业的长期购销关系,订立“长期+市场化”的产销关系。力争打造石斛、灵芝、银杏、九节茶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二是加强品牌建设。以完善的第一种植产业南药种植基地为依托,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集药材交易、仓储、物流、加工、制药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三是产业纵横延伸发展。紧贴市场需求,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引导支持中药研发机构与生产、制造和流通、中药材和中成药、保健食品企业之间进行上下游整合,构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  

(三)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一是成立市级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控制管理中心,强化中医医疗机构的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科研机构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的科学研究;持续打造我市中医名科,组建中医重点专科技术协作组,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抓好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我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粤北二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曲江区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结合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工作,构建具有科普观光、生态度假、休闲养生体验、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生态养生旅游带,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创建一批高质量养生旅游基地。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依托广东丰富的药膳文化,积极推进药膳等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以提高居民生命健康为根本,特别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的保健食品、用品、器具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生产力度,逐步形成一批以养生保健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  

(四)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二是继续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三是优先发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加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为主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鼓励高水平中医专家在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名医工作室。四是加强对中医药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与引进,稳步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视频推广教学,提升服务能力。五是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文字:农工党韶关市委会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