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言路 凝聚智慧!这场研讨会不容错过~



我市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暨“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主题研讨会

建言献策推动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

昨日,我市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暨“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主题研讨会。来自韶关学院、市委党校的7名专家,结合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理解,就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会议现场。韶关日报记者 王志珍 摄

欧阳建国等7位专家学者围绕韶关在实施“加快融入珠三角,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短板问题,分别作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新时代粤北山区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借力大湾区加快产业共建实现融合发展》等主题发言。研讨会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求,进行座谈交流,并结合韶关实际,突出“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主题专题开展研讨。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娟表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韶关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要努力推动理论研讨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和把握,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为推动韶关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次座谈研讨会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各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社科联负责人参加座谈研讨会。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专家们都提了哪些建议和意见

↓↓↓

欧阳建国

韶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委党校原校委委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广东现场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计量统计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韶关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要按照省委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布局的新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现在高水平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写好韶关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粤北绿色生态屏障。韶关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体资源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高水平地保护好韶关生态资源环境,全力筑牢粤北绿色生态屏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要加强全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制定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生态产业“三个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的体制,建立起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大力培育和发展像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商贸物流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共生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创新驱动,通过技术突破,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信息化手段来改造韶关像钢铁冶炼、火力发电等这样的传统工业,打造构建节能低碳环保共生高效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森林资源丰富、湖库水体清澈丰盈、生物生境指数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生态可产业化的项目庞大、市场前景无限广阔。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绿水青山终会变成金山银山。

仲红卫

韶关学院文学院院长

韶关学院文学院院长、韶关学院“禅宗文化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韶关市首届市校共建重点学科“禅宗研究”带头人、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韶关学院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地方文化研究。

提升绿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要靠绿色资源和绿色产业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韶关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加大绿色资源的挖掘和提升绿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打造广东绿色发展样板,当好粤北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与“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目标相比,韶关需要抓紧历史机遇,进一步牢固树立“绿色兴韶”的理念,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在提升绿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当前尤其要抓紧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要进一步挖掘具有韶关特色的绿色资源内涵,加速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绿色品牌。韶关的绿色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绿色资源的重要意义理解不透不深,甚至把一些优质的绿色资源作为落后事物看待,在挖掘绿色资源的现代价值、打造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上错失了许多良机。推动绿色发展首先要“识得自家宝藏”,树立起发展的自信心;同时要注意选择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资源,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打造特性鲜明、具有吸引力并能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绿色品牌。就实际情况而言,丹霞山水、禅宗文化、生态农业应该是韶关最具有挖掘潜力的绿色品牌。

二是要将韶关的绿色发展和广东省的发展战略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一批基础好、前景广阔、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产业。譬如,从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出发,可以立足于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着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主业集中度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坚决、逐步淘汰目前广泛存在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落后产能,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三是加快构建绿色治理、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监管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发展虽然在具体产业的选择上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有先有后、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必须重视系统建设和整体推进,要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历史任务,以绿色惠民为抓手,凝聚社会共识,在内生动力尚显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创造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技术和产业,同时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绿色发展落实到文化、经济、管理等各个层面,切切实实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杨名刚

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粤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理论组副组长、韶关学院优秀学术带头人、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方向带头人。研究成果曾获国务院优秀调研报告获得者、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新时代粤北山区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解决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战略构想。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粤北由于地处山区,不仅人才存量不足,而且流失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韶关概莫能外。新时代,再造乡村人才,打破人才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树立新型的农村人才观,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一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加入新农人的队伍。二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通过兼职聘用、周末工程师、技术咨询、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鼓励和扶持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四是完善项目引才机制。通过合作项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聚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拓展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渠道。

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注重对新农人的培养与造就。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多种资源参与的“ 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例如,韶关市可以利用韶关学院和各类技师学校培训资源,通过定向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本地化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镇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兴旺播下人才种子。三是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田千山

韶关市委党校党建副教授 

市委宣讲团成员,广东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韶关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长期致力于党的建设、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省直和市直部门的招标课题,并有3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各项建设可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要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层面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韶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实现“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让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方向的正确,往往比努力更为重要,否则,辛勤的付出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确立起来的政治路线、政治道路,让党的全面领导成为推动韶关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推动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群团组织的坚强领导,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让夯实的政治根基成为推动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定盤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以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韶关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改善韶关人民的生活、增进韶关人民的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清正的政治生态成为推动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助推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看作是进行 “政治体检”,用足用好这个利器,提高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田广增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

韶关市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广东旅游竞争力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兼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教师教育等。主持、参加省、厅级科研课题1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对北部生态发展区韶关发展旅游的再认识

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如何加快韶关旅游业改革发展步伐,促进韶关旅游业绿色发展是韶关旅游业界眼下共同思考和努力奋斗的现实课题。

进一步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高水平保护要求韶关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走绿色发展之路,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高质量发展要求韶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之路。要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之路,韶关需要积极作为,一方面是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更要培育内生动力产业,走生态经济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产业,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所以,韶关应将旅游文化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发挥其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产业、脱贫攻坚战重要生力军的优势,实现高水平保护中的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深刻认识韶关旅游发展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影响着资源投入的方向和力度,对于旅游投资方向确定、旅游产品配套、旅游市场推广等具有重要影响。韶关旅游市场定位,要着眼于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扩大市场营销范围,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打造国家级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发展更有文化内涵的韶关旅游。韶关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需要坚持走生态旅游之路,更需要走有韶关文化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凝练韶关特色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由重视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向自然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观光、度假、商务、养生、研学和专项旅游并举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由重视景区景点向关注整个旅游城市的培育和功能释放、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与旅游景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进一步加大旅游要素的供给和创新。一方面要加大传统旅游要素的供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服务的便利化和旅游管理的精细化。另一方面,更应关注新时代旅游需求的新变化,加大旅游要素的创新,用富有特色的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加快推进重点景区建设的同时,关注支持旅游要素的创新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韶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莫昌龙

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韶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和普及。刊发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对策研究和通讯50多篇,主持课题多项,参编着作多部,着作《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获韶关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着作类二等奖。

丰富的韶文化资源

是实现韶关发展的“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意味着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还要求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发展社会经济。由此,结合资源秉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成为韶关必选也应选的发展之路。

韶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条件也有优势。韶关自然生态优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泛珠三角区域古代最繁华的文化立交桥”,多元性文化形态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数百年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成为岭南文化主要策源地。这些都是韶关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走好绿色发展路最强大的底气所在和优势所在。

就韶关而言,具有比较优势和相当影响力,可资大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当属以下九种文化型态:原始文化、舜韶文化、古道交通文化、民族民系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名人文化、矿冶文化、革命文化、山区生态文化。我们把上述分布在粤北韶关地区、受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所影响的,一种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追求善美发展的传统精神为核心,反映多民族民系特点、有着多元文化突出特征的区域文化统称为“韶文化”。“韶文化”是韶关地区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韶关的文化品牌,也是韶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富矿”。

确立和弘扬韶关是岭南文化的主要源头和发祥地,对擦亮“韶文化”品牌,扩大“韶文化”的影响力,提升韶关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十分必要和重要。韶关市目前已决定大力发展包括旅游文化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并且要“把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旅游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旅游传播。韶关发展旅游文化不仅仅是发展旅游产业,也是发展繁荣文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许家军

韶关学院政务学院博士

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房地产经济理论。近三年,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1项,完成韶关市及校级规划课题4项,并完成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及经济效应研究》。

借力大湾区 加快产业共建

实现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了韶关发展空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的不断扩张,为韶关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创造了机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格局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阶段进入到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分工阶段,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能够在同一技术水平上开展经济合作与竞争,韶关将有机会实现与大湾区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打造良好的区域分工合作机制。今后广东产业将是在珠三角和东西两翼之间形成合理梯度分配,粤北山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保护的限制,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小,重心工作是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生态特别保护区,这就决定了韶关将不能再以传统意义上的“梯度转移”去简单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而是应该在生态优先的条件下,定位于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高端产业,主动对接大湾区城市产业扩张和配套需求,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与珠三角同一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才能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链体系切入点。韶关目前确定将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现代特色农业、医药健康、旅游文化和商贸物流六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是依据韶关自身条件作出的选择。韶关要积极与珠三角各市开展协同规划,并深入研究珠三角地区以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及其国际性关联企业。重点围绕选取的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绘制产业集群及招商路线图,实现“建链、补链、强链”,既要围绕先进装备等制造业引进实体大项目,也要围绕互联网 、现代物流等体量大的新兴现代服务业项目。

打造新型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共建不能仅仅满足于依托产业园区的低成本优势,还应该着力构建有利于区域间产业一体化、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城市—产业—企业—项目联动机制。新型产业发展平台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平台内价值链互补的产业或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能相互链接,从而汇聚资源并推动价值链整合、产业对接和协同创新,通过服务互联,平台内企业可以充分享有共建各方政府及平台的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体制机制的一体化运行,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促进平台成员的共同进步和共享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首先是要加快与珠三角政策和制度上的对接,参照借鉴珠三角先进地区和广东自贸区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降低企业营商成本,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其次是完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加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型产业载体发展,打造与珠三角对接的“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此外,要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加快配套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进一步凸显韶关生态优势。(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黄河;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王志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