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办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2021年第2期刊发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的署名文章《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韶关”》,文章从韶关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挖掘整理、修缮保护、融合发展和构建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韶关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阐述。韶关发布APP今日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广东省韶关市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近现代革命历史进程中,无数老一辈革命家和开国元勋曾转战于此,在粤北这块红色土地上书写出辉煌灿烂的革命篇章,留下了光辉的红色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江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有力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韶关又成为广东农民暴动的重要地区,其中“仁化暴动”被誉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这一时期,韶关不仅是“宜章暴动”策源地、“28字游击战方针”形成地和长征三道封锁线突破口,也是巩固发展井冈山、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基地和新四军的发源地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先辈均在韶关留下深深的革命足迹,陈毅还写下《梅岭三章》等革命诗篇。抗日战争时期,韶关成为战时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所在地,领导着全省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韶关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为解放军南下解放广东和海南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心逐梦,红色领航。韶关立足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按照“全面修缮保护、加强活化利用、做强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的整体思路,全力打造“红色韶关”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整理 让红色文化“亮”起来
韶关红色革命遗址众多,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在全省排名前三。近年来,韶关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把红色“富矿”挖掘出来,让红色文化“亮”起来。
深化普查成果,摸清“红色家底”。组织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建立红色革命遗址数据库,编撰《韶关市红色革命遗址名录》。对普查确定的遗址遗迹逐个做好修缮保护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做出红色遗址的分布图、路线图、全景图,给每个遗址建立“一址一卡”档案,使散落于山间河滨的各处遗址有名有姓,做到底数清、资料全。
韶关市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资料图片
加快等级提升,保护“红色文物”。着力加快推进遗存遗迹基础设施提升,提高重要纪念设施的保护等级。目前共收集红军历史文物1120余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为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提供了实物和史料支撑。2020年,在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韶关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长征片区的地级市,所辖7个县(市、区)入选广东片区分县名单,有力提升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水平。
组织资料汇编,完善“红色族谱”。对辖区内革命历史资源进行再挖掘,广泛收集现存遗址的历史资料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组织撰写《工农红军在韶关》等红色历史书籍,配合做好《红色广东》丛书的编撰工作,为传承活化韶关红色文化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修缮保护 让红色文化“传”起来
韶关注重加强对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等专题的研究与阐释,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做好保护修缮规划。遵循“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原则,完善全市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护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对已建档的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使之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抓好学术研究阐释。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并组织党史、社科等部门加强对重大红色革命主题的研究,将韶关红色革命历史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策划实施一批红色文化理论和实践课题,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精品课程,培育一批红色文化讲解员,努力讲好韶关红色故事。
建设好红色教育基地。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为抓手,加快修缮提升境内红军长征遗迹遗址,筹划一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充分利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等,把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培训,升级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粤北采茶戏《51号信箱》剧照。资料图片
加强红色题材创作。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韶关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着力打造电影《双峰星火》、采茶戏《51号信箱》、话剧《无畏的青春》等一批讲述红色故事、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和系列红色文创产品,进一步活化红色历史、塑造红色经典,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
加快融合发展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遗产、培育发展旅游业,促进老区苏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韶关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发展。
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做好红色旅游规划,积极引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启动红色景点景区规划、立项、招商等工作,打造一批经典红色景区景点,规划设置“北伐大本营”“会师前夕”“长征之路”“红色祖屋”等红色旅游专题线路,加强与周边赣州、郴州红色主题线路对接,加快形成“红三角”地区红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线。
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把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与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富民利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红色文化重点区域城镇化建设、产业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红色镇、红色村。充分发挥粤北农村优越的绿色生态与红色底蕴,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红色农家乐、红色主题餐厅等,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上朔村红军长征广场。资料图片
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链条。围绕韶关大量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红色产业链的招商引资,通过政府主导、产业招商吸引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和项目落地,形成红色文旅产业集群,进一步活化红色资源、红色经典,塑造“红色韶关”城市印象。
构建保障机制 让红色文化“强”起来
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保障是关键。韶关着重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发力,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发展制度化。
注重统筹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将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纳入市、县两级“十四五”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水平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弘扬。
强化政策支持。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研究出台红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实施分级保护管理,探索法治化保护管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路子。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落实《韶关市关于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效益的发展环境,为促进红色文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
广东南岭干部学院。资料图片
加大资金投入。抢抓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申报国家和省有关项目,争取资金扶持。近两年来,多方争取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等近1.5亿元。同时,统筹用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艺生产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对重点红色文化项目给予资金倾斜,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作者:刘启宇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