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九十年代初,韶关市区西桥公园北侧新开了一条武江北路与惠民北路相通的新街道,取名“光孝路”。新光孝路连接老光孝路,通往新开的安全北路。
现在不再分新老光孝路是源于附近(今市妇幼保健院旧院区地段)有座“光孝寺”。光孝寺始建于唐朝显庆年间(656—660年),初名“开元寺”,更名“大梵寺”。大梵寺是禅宗六祖惠能的说坛经处。宋代,大梵寺改名为“崇宁寺”“大宁寺”。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1133年),专奉徽宗香火,赐名报恩光孝寺”。自此,“光孝寺”的寺名,一代代流传下来。后因连年洪水泛滥,浸坏殿堂和神像,于是在绍定年间(1228—1233年),迁建到“府治南兴贤坊”(今市区兴隆街)。为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唐中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同时顺应广大僧侣和教徒的心愿,将这座寺院定名为“大鉴禅寺”。大鉴寺虽几度兴衰,但却保留至今,成为市区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
据《韶州府志》记载:“南韶为望郡治城之西渡五里有佛祠曰开元介于武溪,之有唐李复更名为大梵,昔曹溪六祖得心要于黄梅,于此讲顿教。”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年)在住持南华寺期间(676-713年),初时是应邀“韶州韦与官僚入山,请师出”,后来便多次主动“于城中大梵寺开坛说法”。惠能在大梵寺所说法要及其生平事迹,由弟子法海记录整理、汇编成册,即《六祖坛经》,成为禅宗的“宗经”,传播全世界。
唐代的韶城建在西河坝(今武江区西河镇范围),原光孝寺位于城北门外,荒废以后,当地村民怀念光孝寺曾经香火鼎盛的情景,因而将光孝寺遗址周围景物都起有“光孝寺”的名字。例如:石拱桥叫“光孝寺桥”、光孝寺桥下的小河叫“光孝寺溪”、零落十多户的村民人家也叫“光孝寺村”,甚至给孩子起名也带有“光”和“孝”,可见人们对光孝寺的感情多么深厚。
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1938年10月被日寇占领),从珠江三角洲涌来20多万逃难的民众,有部分难民来到光孝寺遗址周围,较为富有的建起“竹织批荡”泥屋居住,贫困的只能搭起竹棚作栖身之所。随之很快构建起一条比现在的光孝路还长的街道,居民自发起名为“光孝寺街”,解放后便定名为“光孝路”。
随着禅宗文化的发展,曾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到南华寺、大鉴寺进行交流,同时,大都有去光孝路寻访光孝寺遗址。
文字:林亮坤
编辑:刘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