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台“遗响”断余韵

据《韶州府志》记载:曲江有24古景,其中的“九成遗响”就是指九成台。参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描绘的《韶州府城池图》所标的方位,九成台建在城西北“凤翅角”的走马道上(今小岛饭店南侧),原名“闻韶台”。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韶州太守狄咸新修闻韶台,适逢苏轼从海南北归经韶州,邀请苏轼观瞻闻韶台。苏轼面对闻韶台,感慨万千,联想自己仕途多舛,漂泊潦倒,前程未卜,希冀当朝和后代能出“虞舜明君”。于是,建议改名为“九成台”,亲笔为九成台作铭,九成台愈加增辉。  

九成台的“九成”典故出自《箫韶九成》(曲名“韶乐”),演奏程式是箫管吹奏,重复九次,故称“箫韶九成”,相传是舜帝南巡来到韶关城北(今韶石山)演奏的古乐。韶关的“韶”也因此而得名。九成台的景名谓“遗响”,颇有丰富的内涵,赋予“韶乐”音韵千古不绝的含义,令人身临其境平添怀古之幽情。  

九成台靠近城北的望京门(俗称“北门”),望京门的通衢叫北门街。望京门城楼上建有一座“天后宫”(供奉护航女神林默娘的神庙),北门街建有一座“吕祖庙”(供奉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每年,天后、吕祖的诞日,两庙都举行盛大的庙会,安排到九成台演戏庆贺二神圣诞。每年的春节期间,北郊乡村都组织文艺队伍进城,选择在九成台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平时,韶关的文人墨客时常聚会在九成台,吟诗作对或对酒当歌,还有官绅、平民络绎不绝地登临北成台,观赏武江和西郊景色。  

历代对九成台都有修建,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李根源任南韶连(韶州改称)镇守使时,亦带头捐款重建九成台,使九成台能够完好地保留近千年,成为人们瞻仰的名胜古迹。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为扩建环城马路,大张旗鼓地动工拆除城墙,当拆到西北角城墙时,拆除了建在城墙上的九成台。自此,曲江在消失一个“九成遗响”古景的同时,传扬了近千年的九成台“遗响”也跟着断绝了余韵。  

当年,广大市民若有所思的谈论,国民政府是有良知,了解民情,多少感到几分内疚,迫不得已要拆除九成台,暂时无能为力选址重建九成台,“补偿”的是只有把新建的沿江马路,取名“九成路”,从而好让后人不忘此地曾经有座“九成台”。  

前几年,笔者前往北中探望早已退休的文史教师侯崇言老先生。他的居室东窗正好隔江对着小岛饭店(九成台遗址),他说他时常站在窗前遥望,脑海浮现着他少年时,偕同小伙伴多次登临九成台游玩的情景。因此,曾撰文《九成夜月》,赞美“九成台”,月夜登台,则武水迎光,天上一月,水中一月的景色。

文字:林亮坤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