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注定被历史铭记的一年。一年里,337万韶关人共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时刻。在过去的365天,韶关儿女们战“疫”、战贫并行,在一个又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接受时代的检验。
大战大考,需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激扬共克时艰的力量、鼓舞激流勇进的斗志,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必胜心,为全市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推动韶关开创改革发展新局凝聚起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挺起理想信念“主心骨”
理论学习的深度,决定着思维视野的广度、精神境界的高度、贯彻落实的力度。2020年,我市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常设议题,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研讨13次。
在市委的示范引领下,全市上下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热潮持久而澎湃。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研讨6000多场次。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主题,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组织领导干部宣讲团、专家学者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3000多场(次)。
这期间涌现出的乳源“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乐昌“樟树下宣讲”等特色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打通了基层理论学习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每当夜幕降临,南岭山下“世界过山瑶之乡”的乳源瑶乡村寨,一群穿着盛装的文艺队,活跃在百姓大舞台、实践广场、文化公园等场地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文化大餐”。“自从有‘金鸪鸪’文艺宣讲队,我们瑶寨村庄变了样,以往村寨沉静寂寞,如今歌声嘹亮;从前村民待在家‘吹牛皮’,现在走上讲台讲政策。”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新村村委会主任赵云华对宣讲活动的持续开展赞不绝口。
当基层宣讲将理论之声传入千家万户时,我市学习平台阵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经过一年的大力推广,全市“学习强国”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7万,比2019年增加了40%。仁化县融媒体中心成为全省5个首批入选“学习强国”强国号的县级融媒体平台之一。
广东南岭干部学院自去年启用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04个,培训学员超2万人。其中,承办了广东省疫情防控火线入党青年人才专题研修班等一批规格较高的培训,充分发挥了自身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此外,我市还创新用好直播访谈、主题展览、“云朗诵”等方式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宣部《宣传工作》刊载了《广东韶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筑牢思想信念》经验文章。
坚守抗疫舆论“主战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全程记录战“疫”难忘瞬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强大正能量。
疫情袭来,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宣传工作应急响应机制,及时研判部署,统筹疫情防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疫情最胶着的时候,“韶关发布”等2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权限增加,及时发布本地疫情权威信息,有效满足了公众对疫情权威资讯的需求。
策划推出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广东“北大门”、万名党员下基层、致敬“最美逆行者”等重要报道,中央、省、市主要媒体累计刊播我市疫情相关正面报道7万多条次,全网点击量超过3亿次,单篇最高点击量440万次。这组数字背后,是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主动请战,全力奋战的身影。
▲2020年2月11日,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出发。出发前,医疗队队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冯兆宇 摄
他们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次次连线,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荆韶同心战“疫”的生动场景;通过一组组镜头、一篇篇报道,多角度、全覆盖展现了韶关儿女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英雄群像,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抗疫合力。全市宣传思想战线5家单位获评市级抗疫先进集体,6人获评市级抗疫先进个人,其中韶关日报社1名记者获评省级抗疫先进个人。
文艺战线坚持以“艺”战“疫”,一批文化单位、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围绕疫情防控积极开展网上文艺活动,推出《众志成城·同心战“疫”,韶关文艺界在行动》等文艺作品展示30多期,创作主题作品1600多篇(件),多个作品被学习强国、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艺术报等采用刊发。
“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战略部署。
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疫情期间,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万多次。设置刊播公益宣传广告1亿多条次,启用流动喇叭10万多个,发动三大运营商为全市100多万手机用户持续设置疫情防控视频彩铃,营造了铺天盖地的社会宣传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利用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近300名边远地区贫困学生解决网上“学习难”问题的做法得到上级有关单位的肯定,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工作简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
打好新闻传播“主动仗”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
全市新闻宣传战线精心策划,推出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十三五’发展成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系列报道,我市“粤菜师傅”工程成功入选中宣部举行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计划。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在重要版面位置多次报道我市脱贫攻坚亮点成效和先进典型。
疫情之下,韶关挺过了料峭之春,按下了重启键,经济复苏步伐逐月加快。我市新闻战线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宣传,全方位做好“韶关绿色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系列活动”等全市性重要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活动的报道,并对《韶关市关于进一步支持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及相关生活服务业若干措施》等重要惠企惠民政策作了深入宣传解读,为全市经济复苏提振“士气”。
▲我市好人模范宣讲大队成员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代表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最新政策。 冯兆宇 摄
积极传播城市形象,提升“善美韶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全市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使命。
去年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策划,在中国外文局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各大平台上推出“云游中国之行走在韶关”系列报道;成功推荐1名援助武汉的优秀医生参与中国外文局举办的“大家读书”融媒体听读活动;邀请了一批中央、省和港澳媒体对我市农民丰收节、华南研学推介活动、丹霞山系列赛事等文旅节庆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展现韶关风采的同时,助推韶关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走向深入。
据统计,过去一年里,中央和省主要媒体推出我市正面报道稿件近8000条(不含疫情相关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栏目中有关韶关的报道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省委宣传部与“学习强国”平台联合举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赛中,全市共有892个作品入选,共斩获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4个三等奖。
面对新闻宣传新常态、新形势,我市还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市直媒体全媒体传播矩阵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韶关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粉丝近20万;“善美韶关”抖音号运营一年来累计播放量超3300万次、10万+爆款视频53条,粉丝量互动量不断增加。全市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成为全省首批全部县(市)验收通过的地市之一。
筑牢文化建设“主阵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0年,我市积极推动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全市“三馆一站一中心”实现全覆盖目标,11个市、县级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曲江马坝镇综合文化站获得第四届广东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去年,市民身边的“风度书房”越来越多,部分乡镇也出现了它的身影。这座以九龄“风度”之名打造的城市书房在去年又添了28位新成员,让韶城文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到博物馆看展览、在家门口听大戏、到网络上逛文博会……去年,我市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购买了40多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举办了韶关市第六届戏剧曲艺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统筹广东民族乐团、广东京剧促进会等艺术团体到我市演出。还引进了全国首部抗疫题材文献剧场《致勇气》、昆曲《牡丹亭》等一批高品质的文艺演出项目,挖掘出《牡丹亭》与南雄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了本土文化自信。
▲我市乳源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亮相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 李陶猛 摄
引入精品的同时,我市文艺创作生产热潮一浪接一浪,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老师,别哭》等电影、《归田》等纪录片在韶摄制工作先后完成。《老师,别哭》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开幕影片并入围第12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打磨提升的音乐剧《过山“谣”》和大型采茶戏《51号信箱》双双入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并获得铜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在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上,我市获得了“一银三铜”的好成绩。乳源《九歌组合》获得“同饮一江水”2020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年度总决赛冠军。
在此良好势头下,我市启动了电影《双峰星火》《坪石先生》、纪录电影《烽火逆行》、纪录片《时光之城·韶关》的创作及大型采茶调音乐剧《又一个春天》、采茶音乐剧《茶山雄鹰》、红色题材舞剧《二十一天(暂定名)》等一批重点作品的创作。举办了韶关市地方戏曲编导人才培训班,并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开办了第一期公费定向培养的地方戏曲表演专业人才班。
我市一直重视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去年,“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我市成为省内唯一入选长征片区的地级市。
唱响精神文明“主旋律”
过去一年里,全市文明新风继续劲吹,一件件文明新事,不断创造“善美韶关”的文明新高度。我市全力发动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得到积极响应。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交通检查站、村(居)社区入口等地志愿者的身影处处可见。
道德之光激励人心,文明实践成风化雨。去年我市着力擦亮“善美韶关”城市品牌,出台并实施《韶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成为全省首个对文明行为进行地方立法的地级市。此外,我市大力开展“车窗抛物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使用公筷和“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公益宣传行动,持续开展“韶关好人”等评选活动,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文明引导,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仁化县200名志愿者代表誓师助力文明创建。 陈志文 摄
“仁化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今后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来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如今走在仁化的大街小巷,和任何一个市民聊起文明创建,骄傲和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坑洼的路段平坦了,拥堵的街道通畅了,人们的行为愈加文明了……历经9年创建,仁化的城市“颜值”与“品质”美丽蝶变,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省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
除了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去年我市文明创建硕果累累。我市第六届文明创建成绩比往届大为提高,并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3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4个行政村获评“全国文明村”、2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这些成绩是对“善美韶关”最高的褒奖,也折射出韶关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为提高乡风文明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我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20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80多支,志愿者人数达4万多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共4300多场次,受众80多万人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我市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德育活动。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复学第一课”等活动,向学生宣传抗疫英雄、革命英烈的故事,着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韶城的孩子自幼与文明相伴,健康茁壮成长。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2021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坚决扛起时代之责,不忘初心、矢志前行,为全市“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杨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