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一线两带两区”建设 奋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仁化样板

2020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仁化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仁化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仁化的目标定位,优化完善提升县委“一三九”发展战略。在“一三九”工作主线的基础上,突出“两带”“两区”建设(武深高速农业经济带、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董塘凡口绿色工业园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构成“一线两带两区”战略布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生态、活力、幸福”新仁化,奋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仁化样板。

仁化县“武深高速农业经济带”。

深入推进“一线两带两区”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仁化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生态产业体系。 

仁化县“全国文明城市”揭牌仪式。

推进武深高速农业经济带建设,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仁化将围绕武深高速仁化段沿线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经济带,推动全县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做强“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贡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争取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贡柑、沙田柚、茶叶、毛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主体,引导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谋划构建集加工、物流冷链等为一体的现代加工物流市场体系,打响仁化农业品牌,着力打造“双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丹霞山以及仁化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以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文旅产业,着力打造旅游消费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仁化段)建设,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委支持加快大丹霞、环丹霞山片区生态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依托环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特色农业+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常态化开展丹霞国际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打造与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衔接呼应的生态休闲旅游高地。  

推进董塘凡口绿色工业园区和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绿色工业是强县的基础,仁化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绿色工业发展质量。坚持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大平台,按照“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的转型发展思路,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以中金岭南有色金属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凡口铅锌矿、丹霞冶炼厂等重点骨干企业技改扩能、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围绕稳链补链强链控链,促进“链主”企业自身“提质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专精特新”企业,谋划构建集研发、制造、流通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激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仁化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大魄力谋划推进改革开放,不断畅通内外双循环,拓展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0年仁化县第四届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肖雄 摄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该县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积极主动争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及上级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将农村连片的可开发用地置换出来,腾出发展空间,推动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价值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审批流程,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和减税降费措施,加强中小微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引导各类资金项目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到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聚焦对接融入“双区”,扩大开放合作。招商引资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仁化将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合作、对接融入“双区”的重点工作。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主动接受“双区”辐射带动,结合仁化产业发展和布局需要,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产业链招商。积极开展“双区”产业对接,加强与驻仁中省企业、上市公司及在仁有生产基础的大型企业的合作,鼓励其将产业链的上下游项目布局仁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新路径,探索与湖南郴州、江西赣州等“红三角”城市共同推进旅游、文化、经贸环境治理等领域合作。谋划和储备一批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共建等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包装,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盘子,为仁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城乡

仁化将统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域生态优良、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活力城乡。筑牢生态屏障。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仁化将突出生态保护主旋律,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仁化。

生态经济发展助力活力乡村建设。

全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配合服务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片区建设。常态化精细化抓好扬尘专项整治和道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遏制和管控露天焚烧行为,改善空气质量,保卫好一片蓝天。全面落实河长制,高质量推进锦江河、浈江仁化段及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万里碧道建设,守护好一江碧水。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适度消费、光盘行动、低碳出行,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全面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仁化将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持续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微改造,持续提升城市风貌。把乡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快圩镇风貌改造提升,分片区打造一批特色小镇集群,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城镇集中集约式发展,提升圩镇人口集聚能力,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上山下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仁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仁化将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齐农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和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持续抓好“四沿”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全域推进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提升脱贫的成色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坚持不懈改善民生  确保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仁化将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城市品牌。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仁化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力争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深化疫情防控补短板工作,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稳就业”“保就业”,统筹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工程,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落实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关注关爱孤寡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仁化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抓好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志愿服务队服务质量,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把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工作新的起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以制度机制保障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持续强化城市网格化精细管理,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建设成效,把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实现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发展提升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文明建设成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提升文化供给质量。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仁化将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探索完善党建与县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仁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雪亮”工程、“视联网”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把经验做法转化为长效常治的制度安排,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健全风险排查化解机制,把问题化解于未萌、解决在初始阶段。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防止发生重大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字:黄河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龙全明摄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