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里,广大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无数辛勤劳作的人们,以实干笃定前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过上小康生活,踏上了致富之路。面对脱贫攻坚战,无论遇到多么难啃的“硬骨头”、多么难走的“崎岖路”,大家都凭着坚定的信心与决心,斗志昂扬、奋勇向前。浈江区的脱贫工作,亦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区领导走访慰问贫困户。
为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卷”,今年,浈江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里集中资源、力量,全力以赴、精准发力、砥砺前行;全区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共同描绘出一幅脱贫奔小康的幸福画卷。
落实“两不愁三保障” 打牢脱贫攻坚基础
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就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勇于破题、善于解题,实施精准攻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浈江区始终把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之一,切实推进贫困地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从根本上为贫困户“添保障”,打下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
一保障:学有所教“拔穷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脱贫攻坚,教育为先。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让贫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需要。为此,浈江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关爱残疾儿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多措并举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近年来,浈江区结合市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筹集资金2.5亿元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东鹏中学、黄金村中心小学、风采实验学校、执信小学、梅村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10多所学校。同时,为配齐师资力量,浈江区在3年时间里公开招聘选聘新教师近400人,其中大部分充实到农村学校,重点解决结构性缺编的学校;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点)小三门等(美术、音乐、科学)的紧缺情况,开展小学农村年轻教师的转岗(兼职)培训等举措,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资源得到均衡配置。
▲疫情期间,浈江区为贫困学子解决线上上课难题。
此外,浈江区积极推进各区域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大力推动公办幼儿园扩容提质建设项目,新建东鹏幼儿园、长乐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十里亭镇中心幼儿园、花坪镇中心幼儿园、犁市镇中心幼儿园等,大大增加了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不仅如此,浈江区还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下拨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近690万元,积极推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稳定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办园条件和水平。
针对残障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浈江区统筹推进特殊教育建设,在2019年成立了集思想道德熏陶、文化知识教育、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韶关市浈江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实施集中教学、随班就读、为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等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缺陷补偿、潜能开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点亮了无数特殊家庭的希望。
在学校学位、师资力量等各类教育硬件设施都具有一定保障之后,贫困户子女的教育资金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为此,浈江区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真正实现“不让一户贫困户因学致贫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建立和完善了从学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资助体系,做到应助尽助。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浈江区累计为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2007人次,累计发放生活费补助资金362.13万元,教育补助落实率达100%。此外,浈江区还制定了防止适龄少年儿童失学辍学的具体措施,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严格控辍保学,防止因贫辍学,确保在教育路上不落下一人。
二保障:病有所医“保健康”
为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打消贫困户看病的顾虑,解决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浈江区政府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大力推进医保即时结算终端服务(一站式服务)延伸至村卫生站,全面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保二次报销、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一站式”即时直接结算,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就医跑腿垫资的问题,减轻各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此外,浈江区还与中国人保财产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社保团体住院医疗保险投保,有效缓解浈江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实际困难。截至2020年11月底,浈江区通过医疗保险共计为3347人次贫困户报销医疗费用,发放医疗救助金186.4万元,医疗救助率达100%。
让贫困户精神疾病患者病有所医,也是落实贫困户医疗保障的重要一环。为此,韶关市仁济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关心慈善、扶贫济困、扶残助康,对浈江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神障碍患者负责长期接收和救治,并且做到在患者收治期间,患者的治疗费用除医保部分以外,个人自付部分和治疗期间的伙食费均由该院全额承担。病人入院后,除了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外,该院在节假日还安排医护人员陪病人过节,发放水果、牛奶、月饼等食物,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节日的气氛。
三保障:住有所居“稳生活”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浈江区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攻坚重点,对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住房逐一进行安全性评定,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全部纳入改造范围;逐户建立改造台账,逐步提高农村危房改造户均补助标准。同时,浈江区继续深入推进韶关市破旧泥砖房拆除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计划,对全区仍居住在安全泥砖房的贫困户以4万元/户的标准给予泥砖房改造补助,彻底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切实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统计,浈江区近年来累计为221户(含5户历史无房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发放危房改造补助款达721.3万元,浈江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截至2020年9月底,全区共计有20户居住在泥砖房的贫困户进行房屋改造,目前大部分已完工。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解决了,贫困群众也增加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基础上,浈江区还同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如:花坪镇乌石冲村、新韶镇大陂村等通过实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质量,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整洁惬意的乡村生活美好景象。
此外,浈江区积极落实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投资、引进韶关市乡村振兴基金会捐建、东莞对口帮扶单位捐资等途径,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全区所有贫困群众有安全饮用水。目前,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群丰村、下陂村3个省定贫困村已实现集中式供水或自来水,供水工程的水质、水量、水压等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全区面上其他分散村贫困户已实现安全饮用水。
用心帮扶,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精准用力,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攻坚拔寨,硕果累累。数据的背后,不仅呈现了浈江人民美好生活的现状,也代表着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这是浈江区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攻坚成果。
精准扶贫补短板 产业兴旺“振乡村”
如果说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补足了基础设施上的短板,那产业扶贫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办法,是激发内生力量实现脱贫的有力举措,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浈江区通过产业扶贫结合消费扶贫、金融扶贫,全方位打通多渠道精准扶贫,助力贫困户“摘穷帽”、奔小康。
产业扶贫打通致富路
冬至刚过,在犁市镇大村村一处草菇种植基地连片的大棚里,6层高的铁架上,黑白相间的草菇长势喜人,村民刘小玉正忙着采菇。去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42岁的刘小玉家里突然失去经济来源,只留下她和4个仍在上学的孩子,靠政府补贴和种田的微薄收入维持。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既有了稳定的收入,又能兼顾家庭,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就业的两难问题。
刘小玉所在的“韶关无公害智能化大棚草菇栽培扶贫产业项目”,采取“高校(公司)+基地+科技+贫困户”的扶贫产业项目模式进行合作,是浈江区开展的重点扶贫项目之一。项目方确保每年按政府出资总额的8%作为项目收益让贫困户、贫困村受益,每年可提供20户左右的贫困户就业,项目后期也将视情况进一步扩大生产,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
这是浈江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贫困户打通致富路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该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将“产业兴旺”作为解决贫困的钥匙,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大力发展合作式扶贫产业项目,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连帮带”等措施实现补短板,助力产业兴旺振兴乡村。
韶关市友丰生态园林开发有限公司也是采用“高校(公司)+基地+科技+贫困户”的扶贫产业项目模式的一支生力军。自2016年明确“发展油茶10万亩,精准扶贫3000人”的战略规划以来,该公司与犁市镇大村、大旗岭两个村委签订《购买油茶林》和《联合经营油茶林》协议,同年又与犁市镇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镇的产业扶贫协议、与浈江区人民政府签署《产业扶贫协议》。从2017年1月起,犁市镇249户贫困户可参与友丰公司丰产油茶林分红,每年的分红率为10%,分红期限与林权证时限一致。目前,浈江区全部656户贫困户也被纳入该公司扶贫范畴。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葡萄产业园+光伏发电项目+油茶林项目”三位一体的产业立体扶贫模式,切实推动贫困群众依靠发展产业或通过主体带动实现稳定增收。
▲浈江区油茶农业产业园一角。
浈江区还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与广东广汇农牧有限公司签署了浈江区种猪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合作开展种猪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总共投入扶贫资金共158万元,参与合作的85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都能获得5000元的收益。该项目合作期间,广汇公司将免费向浈江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种猪养殖技术指导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自主创业能力,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发展动力,帮助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
精准扶贫工作期间,浈江区累计投入1056万元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共产生收益311万元。未来,浈江区也将乘势而上,依托乡村振兴之“势”,借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东风”,推动扶贫产业与“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效衔接,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消费扶贫解决产销路
以消费解决贫困村、贫困群众增产不增收、产品销路窄等问题,打通扶贫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全力推动消费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是浈江区巩固脱贫成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决胜之战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今年11月30日,浈江区消费扶贫金额累计达到868.61万元。
在今年的韶关市第三届广电商品交易博览会上,浈江区犁市镇就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到了现场,希望能够借百姓的消费扶贫之势,助当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之力。为能够做好此次消费扶贫的活动,当地扶贫办还积极开展各项筹备工作,联系影视广告公司深入贫困户养殖场录制消费扶贫宣传片、印制宣传单,并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上发布活动消息,提前为活动宣传造势。
▲浈江区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
“你花了110元,既帮助了贫困户提高收入,又得到了一只好吃的三黄鸡,还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你还在等什么,一起来买买买!”伴随着犁市镇消费扶贫宣传片的介绍,不少游览者都被该镇的特色农产品“三黄鸡”优质的成色吸引了目光,纷纷驻足询问。除了犁市特色三黄鸡之外,展位上的红薯、沙尾萝卜干、米等贫困户种养或自制的特色农产品也备受大家喜爱。
为进一步打通销路,让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得快,把特色农产品推广给更多的人,当地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一起配合,在展位现场进行“直播带货”。第一天现场及直播带货金额就超过了5000元,3天销售收入共达20000元。贫困户参与带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还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市民的热情及爱心,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扶贫扶志。
在全民互联网化时代,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新潮流、新亮点,是农产品营销的创新,也补上了传统农产品营销的“短板”,对于缓解销售难、助力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疫情期间,浈江区切实利用好农村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大热势头,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在消费扶贫的带动下,让农产品的销售找到了新出路。
浈江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也为乡村带来新机遇,更新了美丽乡村名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启“十四五”绚丽篇章
时光为尺,刻写下浈江人民闯关夺隘的非凡历程。在扶贫道路上,浈江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凝心聚力,制定科学有效的帮扶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确保脱贫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环境变美了。
在脱贫攻坚战时期,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浈江区内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通过加强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志愿者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一年里,浈江区将不惧风雨、不畏险阻,进一步稳固脱贫工作成效,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开启“十四五”的绚丽篇章。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海霞 通讯员 凌洁颖
图片由浈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何立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