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仁化县广袤的山野地头,随处可见整地播种、除草剪枝的场景,这些忙碌身影中,除了有当地的“乡土专家”,还有省、市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和县、镇的农技推广员。他们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着农户运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开展冬耕冬种,为来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这批活跃在仁化田间地头的农技专家,正是仁化贯彻落实《意见》创新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践行者。
重组队伍在持续发展中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实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仁化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全过程,以2019年的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仁化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以为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一名专业农技人员为目标,构建起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管理制度的乡镇(级)农技推广工作运行模式,一支由20人组成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被拉了起来。
此外,该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或行家里手中,公开遴选出130多名“乡土专家”,用以补充基层公益农技队伍。
仁化县农业农村局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定期组织全县农技队伍“走出去”学习培训,练就“内功”。学成归来后,他们会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各村量身定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分赴田间地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户做好农事生产。2020年,该县农技专家、指导员送农技上门服务累计达3705次,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培训 在传授知识中消除农户烦心事
“农民们白天忙生产,我们就去田间地头推广技术。等晚上农民空闲了,我们还会召集他们到‘农村夜校’,统一进行技术培训。”董塘镇农技员邓志明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农村夜校”,该镇灵活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培训,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需施教,切实解决了农户的烦心事。
据统计,像董塘镇这样的“农村夜校”,仁化县共试点设立了15所。其中,全省首家“农村夜校”示范点开设在黄坑镇下营村。目前,各试点已累计开展72次培训,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线上观看人数近万人。
除了“夜校”,仁化县还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为依托,探索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600个(户)以上,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加强指导与服务,仁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引“智” 在专业领域内开展好产学研合作
日前,周田镇上坪村贡柑园里,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曾继吾一行对园内几棵早熟的贡柑树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介绍道:“丹霞贡柑普遍12月初成熟,这几棵比较独特,不仅果形和甜度好,还早熟10多天,在当地贡柑产业中很有优势,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试验,看是否适合作为新品种。”
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们走进仁化绝非偶然,这是该县与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下的“常规动作”。通过与省级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合作,仁化产学研合作农技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这为该县农技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该体系下,省一批农业领域的中青年科学家已与仁化县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签订了36个协议项目,携手建立丹霞贡柑、长坝沙田柚、仁化白毛茶、扶溪鸭稻米等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每月到仁化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新科技成果运用、技术攻关、人才培训等服务。
在他们的帮助下,丹霞5号、8号和9号茶树新品系成功面世,扶溪镇发展出千亩“鸭稻共作”生态农业产业,3项柑橘技术及推广应用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除了与省级科研院校的专家开展多元化的研发推广项目,仁化还与韶关学院、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市级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在全县33个贫困村设立技术指导服务点,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及技术下乡。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如今,一个“省、市、县、镇”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在仁化开出满枝繁花,为仁化支撑起武深高速仁化沿线农业经济带、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仁化绘出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景。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特约记者 谭玉玲 通讯员 曾志平
编辑:刘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