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生底线 托起幸福生活——“十三五”韶关民政工作发展回眸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韶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创新引领,绿色转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的台阶。为讲好发展故事,凝聚发展信心,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专栏,对过去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全面展示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成果,以及人民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敬请垂注。

老人在浈江区曲仁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内愉快就餐。图片由民政局提供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阳光温暖。  

日前,记者来到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敬老院时,68岁的“五保”老人杨巧云刚接受完体检。“敬老院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我们检查身体和宣传健康知识,每个节日也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住在这里挺开心。”老人说着,脸上浮出满足的笑容,如窗外的秋日一样让人心感温暖。  

家住武江区的低保户李文辉见到记者时,脸上阳光灿烂,笑声不断。“今年的低保金每人每月涨到了722元,比去年涨了129元,人民政府好啊!”他发自肺腑地说。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以上只是近年来我市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尽享福祉的缩影,也是我市民政部门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的生动体现。  

“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民政公共服务拓展提升……”市民政局负责人欣慰地说。

居家养老服务得到长足发展

在龙归镇敬老院,老人们有的坐在藤椅上聊天,有的下棋,享受着安详的晚年生活。在院区,老人们享受着住宿、饮食、娱乐、锻炼、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人们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暖,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老年群体是民政政策关怀的重点群体。“十三五”期间,市民政部门积极规划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居家生活的老年人得到养老服务的广泛支持。同时,制定《韶关市民办养老机构扶持资助办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我市养老服务市场。持续不断地开展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所有养老机构进行大检查、大整治,全市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15间(其中福利院10间、敬老院88间、民办养老机构17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109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个;共有养老床位18551张,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4.8张。2018年以来,投入资金1029.4万元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长者饭堂试点工作,为有需要的各类老人提供集中用餐及送餐服务。目前,已建成长者饭堂17个,为3000多名老人办理就餐卡,累计用餐人次达3.7万。

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为让每一名儿童都沐浴爱的阳光,近年来,我市加大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其保障水平。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从每人每月1450元、880元提高到1820元、1110元,增幅均达26%。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制度,2017年起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2018年11月将其纳入低保,按标准全额享受低保政策。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机制,实施一人一档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动态管理,并加大对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女童的关爱保护。目前,已为全市1789名缺失监护责任儿童全部指定了监护人,对排查出的931名有智力和精神残疾(含疑似)女童全面落实一对一监护帮扶。  

创新“模拟家庭”儿童养育模式,并向社会招募“爱心家长”,与孤残儿童组建“模拟家庭”,目前,已招募2对爱心父母组建2户模拟家庭,每户家庭由1对爱心父母和4-5名同性别的福利院儿童组成,提供家庭温暖。  

健全关爱儿童工作体系,在全市105个镇(街)、1441个村(居)配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培训率达到100%。稳步推进全市各级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儿童福利机构7家,市本级及10个县(市、区)均于福利院内或流浪乞讨安置中心挂牌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底线民生保障更加坚实

近年来,全市底线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对此李文辉感同身受。  

李文辉原本靠摩托车搭客为生,妻子在超市上班,生活还算过得去。2005年他因为脑结核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只能辞职在家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008年5月初,6岁的儿子突患皮肌炎,从此,李文辉孩子只能靠妻子坚持每天背着完成学业。2009年,新华街道工业西社区干部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上门为其办理了城市低保。这些年,低保标准每年都在提高,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李文辉一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像李文辉这样的情况在全市并非个例。全市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从2017年的每人每月457元、206元提高到现在的609元、276元,增幅分别达33%、34%;城乡低保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80元、400元提高到772元、532元,增幅均达33%;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月928元、701元提高到1236元、852元,增幅分别达33%、2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调整为按月发放,补贴从每人150元、200元提高到175元、235元,增幅均达17%,为困难群众筑牢了生活保障网。  

2017年以来,共实施临时救助13002人,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548.07万元。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扶贫和社会救助政策,全市建档立卡符合条件贫困户无劳动能力精准扶贫对象21227人,已100%纳入政策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民政领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我们全面落实底线民生保障工作,不折不扣把市委、市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落实落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的口碑中,印刻在群众的心坎里。  

回眸“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有力指导下,全市民政工作全面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推进,民政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十四五”,全市民政工作又如何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完善“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民政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相关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民政领域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健全,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卓敏

编辑:何立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