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迎来了尤为关键的一年。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在波澜壮阔的粤北扶贫攻坚图景中,展现了许多感人故事、先进典型,以及无数个脱贫故事。
日前,由香港商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韶关日报等中省市主流媒体组成的“讲好扶贫攻坚故事”采风团,在市扶贫办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前往我市各地,共同聚焦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鲜活经验和工作亮点,真实、生动记录当地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奋斗历程,为全国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益借鉴。
中省市主流媒体到南雄开展采风活动。
脱贫攻坚的“仁化故事”
白露时节,采风团行走在仁化县广袤的土地上,只见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保障政策落实有力,采风团记者纷纷感叹当地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
蓝天白云之下,仁化董塘镇董中村随处可见整齐划一的别墅和香芋田。廖甲娣曾是当地的贫困户,2008年,她的丈夫因车祸离开人世,留下二女一儿三个孩子,家里负债累累。“以前我们住在破旧泥砖房,每逢下雨都担惊受怕,生怕泥墙塌下来。”廖甲娣告诉媒体记者们,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帮助及扶贫政策支持下,她不等不靠,通过发展养鸡产业改变了家庭原来的贫穷落后面貌。如今,廖甲娣一家住上了两层的小别墅,养殖家禽2000只左右,养殖鱼3.5亩,还种植了1.5亩的百香果。
廖甲娣一家的变化是仁化县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仁化县创新开展“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实行“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和帮扶单位包村、县镇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机制,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开展“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共计7441次,收集问题和建议4292个,为贫困群众解决问题4131个。
尔后,采风团成员还观摩了占地面积多达12.1万亩的仁化县柑橘产业园以及董塘镇江头村上千亩的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媒体记者们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把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韶关经验”记下来、带出去。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3193户9169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3个省定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2019年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69.5元,全部高于省要求的8266元,33个省定贫困村全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帮扶前即2015年7716元增长到2019年15036元,增长92%。
脱贫攻坚的“南雄样板”
南雄市主田镇百香果产业基地远近闻名。采风团前往1200多亩的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藤架上挂满了诱人的果实映入眼帘,不时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果农们正忙碌剪枝和授粉。
“南雄有着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把百香果培育成‘四季果’,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造血’能力。”当地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百香果种植项目是该镇在2018年2月引进新惠农公司发展的重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该项目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租给公司,农户每亩土地每年得到租金500元和保底分红30元。此外,该镇党委统筹扶贫资金460万元投入这个项目,按照每年度8%左右的分红收益,2018-2019年扶贫收益共65.8万元,给贫困户分红40.9万元,人均分红705元。目前,基地里有22名贫困农民就业,固定工月工资2800元,季节工每天工资100元左右。
南雄市的黄金香印葡萄在酷爱水果之人眼中是上乘佳果,而在农村贫困户眼里,却不折不扣是“扶贫果”和“致富果”。当踏入黄金香印葡萄扶贫产业园,采风团成员被其庞大的产业链所震撼。“作为我市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之一,该产业于2018年11月份开工建设,作为一个葡萄种植、葡萄主题公园、研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其采取‘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金+薪金+分红’模式,是韶关市首个高端精致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们,目前,产业园已整合、流转连片土地1560多亩,农户每年土地收入1100元/亩,包括600元/亩的土地租金和500元/亩的分红,每五年递增20%。产业园建设葡萄基地1200亩,目前已挂果投产、成熟上市销售,预计产量达60万公斤、产值超过6000万元。产业园带动当地350名农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25人,月务工收入3000元以上。
媒体记者纷纷表示,此次采风活动意义非凡,接下来定会创作一批突出反映韶关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作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好韶关脱贫攻坚最美篇章。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政宽 通讯员 刘佳
编辑:刘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