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六月,烈日当头。新丰县梅坑镇的村民们热情似火在家乡发展的各大“建设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梅坑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农民工匠打造美丽庭院
记者刚走进梅坑镇梅坑村,就被村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工匠吸引。
“太阳这么晒,你们怎么不休息一下?”
“这是我们自己家的工程,自然要上心一点,抓紧一点。”见记者走过来,村民罗伯松放下手中的活对记者说,在这里施工的人员全部都是梅坑镇的农民工匠,大家除了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站前广场,还承担了该村“美丽庭院”建设和外立面改造等工程项目。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后面,记者果然看到了几栋统一米黄色外墙,院子围栏及地板都一模一样的建筑。据省人大机关驻梅坑村干部胡家武介绍,这些都是该村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梅坑村“美丽庭院”。
看着眼前这些出自自己双手的“杰作”,罗伯松自豪地向记者诉说着村子近两年通过农民工匠的努力发生的变化。他说:“能在自己家门口工作,还能拿到和外面工作差不多的报酬,心里特别踏实。更重要的是,看着自己家乡在自己手中越变越美,比起自己在外工作更有成就感。”
罗伯松希望通过自己和乡亲们的努力,梅坑村能按照村民意愿越变越美的同时,还能留住他们心中的那份“乡愁”。
残疾贫困户畅谈梦想
继续往梅坑村里走,记者见到了一位手脚不灵便的村民。他看到记者身后的胡家武时,突然兴奋地迎了上来。胡家武告诉记者,这位身患残疾的村民叫谭卫国。几年前,他妻子在工作中被电线杆砸伤做了开颅手术,那时起,养活一家四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他身上。
“当时我觉得天已经塌了。老婆手术欠下一笔债务,两个孩子又要上学,我自己手脚又不利索,生活完全看不到希望。”谭卫国回忆,那段时间若不是有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天天来安慰开导,想方设法为他解决生活难题,他肯定撑不过去。
如今,他在有关政策的帮助支持下,发展起了畜禽养殖,还自己参与建起了一栋两层自住房,随着两个孩子先后毕业并找到工作,压在他肩上的担子终于轻了。可52岁的他并不打算停下自己追寻美好生活的脚步。“现在我老婆身体康复得很好,孩子又独立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家禽养殖规模,争取成为梅坑村的养殖能手。”对于未来,谭卫国充满期待。
该镇扶贫办主任李小芬表示,让贫困户过了自己的思想关,对生活有盼头,他们自然而然会生出谋求改变的行动力。
百亩瓜田消化富余劳力
记者随后来到梅坑镇梅西村,在这里,大片半人高的冬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李小芬介绍,梅西村这70亩冬瓜地是梅坑镇的脱贫产业之一,有效解决了该镇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70亩瓜地需要多少劳力?梅西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卫星用“多多益善”来形容。他说,整地、搭架、浇水、收瓜、装车处处都要劳力。特别到了收瓜的季节,收装一个瓜至少需两人配合着才能完成。
据了解,梅西村共流转了100多亩地用于冬瓜种植,目前实际种植近70亩,剩余的土地今年将全部种上冬瓜。按照目前1万公斤的亩产,0.8元每公斤的收购价,这100亩冬瓜每年两季能为梅西村带来160多万元的收入。
李卫星告诉记者,之前村里的土地没有流转,村民手中都有几分到2亩地,因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大量耕地丢荒,鉴于此,在镇的指导下,去年村两委决定倾力盘活全村耕地资源,让梅西村的土地价值最大化,通过流转土地,引入冬瓜种植专业户,发展起记者眼前所见的百亩瓜田。
“我们梅坑人唯一的优点就是勤劳,大家都不愿意闲着。这百亩瓜田现已成为附近村民的务工首选。”李小芬相信,梅坑人民凭着自己的这份勤劳,一定能在小康路上凯歌前行。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