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龙虾,书写致富大文章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全面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展现老百姓的幸福小康生活,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通过衣食住行、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等多个侧面,讲述普通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和人们身边的民生变化,生动体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垂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田野的生机盎然,农夫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  

如今,这样的乡村生活场景在韶关南雄水口镇下湖村真实再现:数百亩的稻虾基地,环绕下湖村庄,成为一道别具风格的“小龙虾风景线”。这道“风景线”,不仅吸人眼球,更改变了下湖村的经济命运,带给村民不尽财富。  

“稻虾共作这个脱贫产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带来近百万元的收益,村民有丰厚的租金,村集体收入增收16万元,还可吸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务工就业,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记者日前来到下湖村,该村第一书记刘晓民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

“三板斧”砍出一个美丽乡村

下湖村,是一个有“湖”字却并无湖泊的粤北山区小乡村,一度集贫、病、老、弱、差于一身,为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65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不点儿村庄。“即使是南雄当地人,在这之前也未必知道我们下湖村在哪里,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忆往昔,在村里当了40多年村小组长、今年75岁的老人何金石有些落寞地对记者唏嘘感叹。  

然而,这一切,在近两年得到了彻底改变。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下湖村由韶关市委政法委、韶关市国资委共同帮扶。去年5月,韶关市委政法委宣传和舆情科科长刘晓民接棒任下湖村第一书记,下湖村由此翻开了脱胎换骨的新篇章。  在两个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刘晓民和村干部率领村民们在村中吹响了大打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因地制宜使出改变全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砍”向修筑河堤和建桥这一老大难问题。下湖村地势低平,每年雨季,村里有几百亩农田经常受浸,导致被撂荒。村民对此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刘晓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0万元,发动村民自筹资金72万元,于去年修筑河堤和建桥,“老大难”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现在,大水再也淹不到水稻、黄烟了,能确保我们村民增收,这是真的为我们村办了好事、实事,好得很!”村民陈道清无比高兴地说。  

第二板斧,“砍”向行路难问题。路通财通,下湖村距离南雄市区只有11公里,但却有3.4公里的狭窄村道阻碍了该村与外界的畅通。致使大货车进不来,农产品只能比别人的更便宜求别人运出去,这自然影响了经济效益。打通这3.4公里,成为扭转小湖村贫穷命运的关键。刘晓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方设法争取到指标,开建新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3.4公里长的道路扩建成了全新5.5米宽的水泥路面,两边同步种上樟树,双车道的崭新面貌让人赞不绝口,村民高兴地称这是“财富大道”。  

第三板斧,“砍”向村里的破旧泥砖瓦房。借助全韶关市统一行动之契机,将全村的破旧泥砖瓦房全部清除,拆出了美丽环境,拆出了发展空间。  

以上三板斧,“砍”出了一个崭新的下湖村。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房子漂亮了,村子变靓了,公路建好了,去哪都方便。家里来亲戚,都说我们村变化真的很大。”村民何未亮喜笑颜开地说。

引进小龙虾“游入”下湖村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河堤和桥的修建,村道的拓宽,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为下湖村引进“凤凰”来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下湖村成功引进南雄市富农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韶关首家3A农业公园)开发稻虾共养生态养殖连片示范基地,主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该项目采用“稻虾”连作、共作模式,探索生态链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同时依托示范区辐射周边区域,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推动农耕体验、农旅观光、民宿等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助农增收,切实达到企业帮扶农户致富的目标。  

“下湖村有连片田地,地势平整,又有河堤保护,加之靠近浈江支流生态水源,水质好,养殖小龙虾条件得天独厚。”刘晓民介绍道。  

南雄市富农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双方一拍即合,公司下重本跟下湖村一签就是20年,投入了600多万元。  

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项目落地,刘晓民与村干部走村入户,跟村民讲收益,谈发展,面对面、心贴心解决大家的顾虑。“我们前后召开了27次村民家长会,反反复复沟通,村民们终于解除了心中的疑虑,项目如期动工建设。”下湖村村支书何灵说。

小龙虾招财进宝,村民笑弯了腰

稻虾共作项目,不折不扣为下湖村“招财进宝”。何灵伸出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土地租金每年600元/亩,固定分红200元/亩,此后每5年递增一次。在南雄来说,这样的条件还是很占优势的。村里流转出来的400亩土地作为虾塘养殖,光租金就达到了24万元,然后,每年还有分红,再加上临时工收入,这些加起来一年就为村民创造了近100万元的收益。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过30万元。“以前这些地哪能带来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啊?差不多就是天上掉馅饼了。”他乐不可支地说。  

不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雨露均沾成为直接受益者。  

“以前把田租给人家,每亩地每年150元,现在流转给村里,600元了,增加了几倍啊,真是想着就想笑!”村民何启官、姚何仁夫妇乐呵呵地说。  

原贫困户黄得凤也乐颠颠地跟记者算起了账:她将3亩田流转给基地,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夫妇俩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100元的收入;自家还可以种些水稻花生等作物,自给自足。“好日子来了!”黄得凤咧嘴大笑。  

今年55岁的原贫困户黄皆艳谈起自家的变化,除了笑,就是乐。去年全家村里分红+残疾人补贴+低保+种花生收入+务工收入,全年收入9万多元。为了支持道路建设,自己掏腰包拆掉原来的泥砖房再建起新房。“党的脱贫好政策让咱家过上了好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咱也得为村里作点贡献。”黄皆艳自豪地说道。  

“环境好了,住得好了,吃得好了,村子里飘荡的笑声更响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大家的幸福感、满足感增强了。”何灵乐滋滋地说。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小小龙虾,在下湖村的稻田里,快乐地为村民弹奏起幸福生活的交响曲。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生革 刘楚瑶 特约记者 董子龙

编辑:刘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