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造纸技艺:“长江纸贵有胜洛阳”

在仁化县,除了闻名中外的丹霞山外,勤劳能干的人们用竹子制成的“玉扣纸”也曾远销珠三角和东南亚,在港、澳和东南亚享有盛誉。  

据了解,“仁化土法造纸技艺”主要分布在仁化县的长江、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以长江镇凌溪村生产的“玉扣纸”为代表,为清朝时的贡品。相传“仁化土法造纸技艺”由福建传入,清朝乾隆(1736—1795年)时期生产技艺逐渐成熟,道光元年(1821年)进入兴盛阶段。清光绪《仁化县志》记载:“纸有贡扣、玉扣、山贝、油桶、轻桶、重桶、高方火纸、表心等,名出长江、扶溪。”清光绪乙酉年,长江镇广州会馆(建于1885年)石碑上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当时,凡有竹山的村寨基本上都有纸厂。  

仁化玉扣纸采用嫩竹做原料,造纸人称其为“笋”。经过选笋、压榨、磋笋、抄纸、切割等大小22道工序,人工制作而成。

玉扣纸的生产工序主要分为备料、取料、腌料、造纸。首先,要做好备料工作,准备好石炭,清好纸湖。在立夏节前后三天,将嫩竹砍下,把嫩竹集中在一起;断筒,将砍下的嫩竹一节一节断开;去皮,将准备好的材料破成约2厘米的竹片;集堆、下湖。随后,按照一层竹料、一层石灰的方法将嫩竹下湖,浸腌,时间约30至40天,然后清洗,再次下湖,放清水浸泡、反复多次至发酵成熟,退清污水,封湖待用。经过这些工序后,人们备好造纸用的工具,把备好的原料捞起,挑选,置石槽内,用脚踩踏均匀成纸浆,放入方形造纸木槽,和水、下胶汁、拌匀,用竹帘或纸帘平捞、压榨、脱水,一张一张制作、焙干成纸。  

这些由“仁化土法造纸技艺”生产的“玉扣纸”纸质细嫩,光滑柔韧,拉力强,张片均匀,色泽温和,莹润如玉,清晰透度,书写易干,是书写、簿记、祭祀、卫生、食品包装等的上品用纸。品种有贡扣、玉扣、南扣、东庄、重桶、烟纸、纸浆等,每种又分一至五印等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土法造纸的技艺曾经一度没落。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玉扣纸在今天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玉扣纸为代表的“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更是在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兆宇 通讯员 赵胜丹  

编辑:廖卓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