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实施民生工程助农脱贫致富 聚焦民生擦亮幸福底色

2019年,仁化县民生支出21.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万元,实现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3174户9123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98.6%,新增学位1728个,城镇新增就业1700人,全县医疗救助覆盖率达100%……不断上扬的民生指标,回应了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

江头村产业扶贫种植基地助农脱贫致富。 图片由市广电台提供

民生工程让幸福节节高升

不起眼的背街小巷变得整洁美观,“断头路”陆续打通,雨污分流管网疏通地下管道,主次干道亮起灯盏……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解决的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仁化县聚焦群众需求,全面压实县、镇、村三级干部责任,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让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如今,环丹国省道沿线1150栋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打造了86处景观节点,形成交通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丹霞大道、锦江路休闲公园和锦江文化广场等地绿树环绕,花草错落有致,县城主次干道沿线商铺广告牌风格统一,高坪路等背街小巷铺上了沥青或水泥,新增停车场8个,停车位约500个,建成小公园4个,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极大便利。  

109间村卫生站覆盖全县各个行政村,医保即时结算延伸至村卫生站,周田、长江卫生院提升服务质量,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打通农村医疗“最后一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凸显,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充满生机,处处彰显活力,33个省定贫困村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村道路面硬底化和集中供水,岭田上陂头村、董塘新源村和高莲村等一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特色新农村示范村,成了旅游打卡热门地。

广场舞在乡村走俏。 蒙秀鹏 摄

乡村振兴促村民增收致富

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最大的民生关切。  

在董塘镇江头村2000余亩的产业扶贫种植基地,长势正旺的玉米、辣椒、茄子等铺成了碧波荡漾的“菜海”,菜农忙碌着施肥、采摘,旁边的空地正在建造蔬菜大棚。“以前东跑西跑打零工,收入还不稳定,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一天挣100元,家里日常开销不愁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贫困户黄阿姨笑开了花。  

果蔬种植项目是江头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带动该村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目前,该县每个镇有一个以上连片100亩、每个重点村至少有一个50亩以上的连片产业基地,河富、江头等村打造了果蔬产业扶贫基地,安岗村发展绣球花、百合花特色种植产业,平甫村千亩奈李园硕果累累,初步形成了乡镇村有产业基地、劳动力在家务农、贫困户有产业的格局。  

该县不断擦亮“农旅融合”金字招牌,激发和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仁化白毛茶、长坝沙田柚、丹霞贡柑、丹霞女蔬菜、扶溪鸭稻米、丹霞铁皮石斛等一系列“国字号”“粤字号”农产品闻名省内外,丹霞山、城口红色小镇、石塘古村等景点串珠成链,带动周边民宿客栈经济发展以及农产品畅销,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增收致富的路子宽了,生活蒸蒸日上。

文化惠民让生活更有品质

一件件民生实事有了回声,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升高。  

在仁化县新东大街风度书房,各类专柜的图书琳琅满目,不少市民带着孩子静坐阅读,读者熟练地在机器前“刷脸”借书。去年该县建成粤北首家“刷脸”借还书的智能化图书馆,并与韶关市图书馆、仁化县图书馆总馆之间实现信息实时交互,形成一个“城区十分钟文化圈”,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右手抬高点,腰板挺直……”城口恩村60岁的老党员蒙聪娣新编了一套舞蹈,迫不及待地赶到广场,带领大伙儿伴着节奏跳起来。“我们这支舞蹈队是由60岁左右的村民组成,晚饭后出来跳跳舞,活动了筋骨,又可以打发时间,打心眼里觉得开心。”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去年广场搭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送戏下乡带来的精彩文艺演出让村民大饱眼福,广场舞队也精心编排节目登台表演,村民从“庄稼人”变成十里八乡的“文艺明星”。  

县文化馆完成提升改造,建成城口粤北红色书屋,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和文化馆分馆等建设,广泛开展文艺演出、公益培训、戏曲进校园、义演等活动,为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生态、活力、幸福”——新仁化的底色越来越浓。  

作者:特约记者 谭玉玲 通讯员 肖晓珍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