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下午,追寻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纪念活动在浈江区犁市镇大村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举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天翼,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有关负责人以及韶关市副市长李欣、韶关学院和韶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
纪念活动上,先后举行了为韶关学院研学团队授旗,为韶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授牌等仪式,并举行了冼玉清绘画作品捐赠仪式。
昨日恰逢岭大校友冼玉清先生诞辰125周年,在活动现场,韶关学院的师生们通过诗词鉴赏诵读、学唱《岭南凯旋歌》等形式,感受冼玉清先生敦品励学,高风亮节,热爱祖国,献身学坛的高尚品格。
据了解,著名岭南女诗人、广东文献专家冼玉清先生,自幼立志救国,献身教育。 自1924年岭南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抗战期间,她不避艰辛,随校转徙,来韶教学生活。期间,创作了《迁韶校中书事十首》,记录了抗战时期岭南大学迁址韶关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办学时期,师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情景。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高等院校迁址粤北坚持办学,为粤港澳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后人留下许多彪炳史册的办学印记和宝贵精神财富。岭南辈有英雄出。就在昨天,两位广东籍科学家黄旭华、曾庆存一同获得了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就是在坪石华南教育艰难岁月中走出来的科学家,这是学有所成、科技救国的先师精神在新时代的有力体现。
为进一步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与活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省市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历史资料挖掘和收集、办学旧址遗存遗迹抢救性保护、临时展馆布展等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韶关学院已成立粤北首个“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并组织师生开展了多次研学活动,实地寻访抗战时期岭南大学在粤北的办学遗迹,举行了一系列服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周边乡村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华南教育历史的传承活化。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建设,一定能为传承先师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李欣说。据了解,大村是省级贫困村,研学基地的建设将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进一步造福当地农民,改善生活水平,对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少华
编辑:刘璐
责编:邱日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