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救治经验获国家推广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下称“武汉同济医院”)是武汉9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之一,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进驻该院光谷院区的17支医疗队来自广东、上海、山东等6个省市,在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医疗队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唯一的广东医疗队。在收治病人平均年龄61.8岁、重症患者占比84.4%、超80%患者合并基础病的艰难挑战下,中山三院医疗队的收治人数、治愈人数、治愈率均位于17支医疗队前列。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门发文推广武汉同济医院“光谷经验”。在3月21日召开的湖北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山三院医疗队作为17支医疗队的代表,专门对救治经验作了介绍。

立体管理▶▷

为患者编织“生命之网”

入院1个多月来,47岁的武汉市民杨奇(化名)终于洗了第一次澡。2月25日,他住进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时,病情危重,一刻都无法脱离氧气,心率一度飙到130次/分以上。

在中山三院医疗队的精心救治下,如今他已经能脱离心电监护下床走路,将于近期出院。这一生命奇迹,得益于医疗队创新的“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在中山三院医疗队接管的病区,绝大多数患者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为61.8岁。重症患者占比84.4%,合并1种以上基础疾病的患者超过80%。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中山三院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该院肝脏外科主任、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杨扬指出:“最终决定治疗效果好不好的,是对病人观察处理是否及时、治疗时机切入是否及时。”

“对于危重病人,哪怕一个细节做不好,病人的恶化甚至死亡就是一天半天的事情。”中山三院岭南医院综合ICU主任、中山三院援汉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毕筱刚说。

然而,在隔离病房里,对患者进行及时观察处理,有着很大的难度。为了保障安全,医生每隔4至6小时就必须换班,不能一直留在隔离病区内。

“要保证治疗及时有效,必须在管理上创新。”杨扬介绍,医疗队创新提出了“多学科立体化管理”方案,做到观察、检查、会诊、预警、处理“5个及时”。

排班管理上,每个患者都有医生动态追踪病情变化。每天,都由高年资医生带领开展床边早晚大查房。杨扬说,一定要在病人床边交班,不能只是隔着荧光屏,“看与不看病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针对合并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医疗队设置了“专科首席专家”制度。“如果这个病人除了新冠肺炎以外,以中风瘫痪为主,就让神经科专家去管理,所有的治疗方案调整,都要通过首席专家来落实。”杨扬说,这就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

一人一案▶▷

个体化综合治疗“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肝移植专家,杨扬平日里面对的都是最为棘手的患者。需做肝移植的患者,2/3以上都是病情危重,如果不立即抢救处理,死亡就在旦夕之间。

在救治这些患者时,就需要“整体观”——病人首先要活下去,才能针对疾病进行救治。这样的整体观,此次也应用于医疗队在武汉的救治实践中。

中山三院医疗队在病区推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来自20个专科的专家各自发挥所长,为患者施行“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

医疗队接管病区之初,康复科专家郑海清就对病区的50多例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针对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他制定了“一人一案”的呼吸康复干预措施。

同时,整合重症医学、营养康复、心理等专科护士的优势,制定同医疗方案一致的“一人一案”整体护理计划。杨扬表示,医疗队对特殊病人实行专人护理,确保病情观察、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能够实施到位,营造温情、和谐的人文护理氛围。

45岁的患者靳先生了解到中山三院医疗队的综合康复治疗理念后,主动要求转入该病区。杨扬、毕筱刚带领团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就包括郑海清制定的体位管理等康复训练方案。

经过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目前,靳先生的呼吸功能已明显改善,也能下床活动了,生活自理不再是问题,预计很快就可以顺利出院。

作者: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秀婷 吴帆

编辑:刘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