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建设生态品质中心城区——武江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城区39条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实现“白改黑”;13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旧貌换新颜;光明巷成为全市背街小巷改造典范;  

沿江路整治提升为城市增添靓丽风景线;  

南水一河两岸碧道、龙归粮仓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初步建成并迅速成为网红点,为全国乡村规划与建设年会成功举办增光添彩;  

万侯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这里是武江!2019年以来,武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城乡建设和项目建设的“痛点”“堵点”,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加快把武江建设成为生态品质中心城区。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成为了武江工作的底色,“脚上有土、心中有谱”成为了武江工作的底气,“担当落实、走在前列”成为了武江工作的底牌。这些底色、底气、底牌成为武江加快建设生态品质中心城区的磅礴力量。  

2019年,武江成功获得市辖三区县域发展现场会评比桂冠等一连串荣誉,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

碧水蓝天下的美丽武江。陈励 摄


坚持问题导向  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

光明巷、津头岭、武江桥西桥头北侧以及针织厂、仪表厂关停并转企业等11处,是近年来武江巩卫创文问题最为集中的区域,虽经历年多次整治,但始终治标不治本,群众要求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  

过去一年,武江区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需于民,围绕城区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集中火力开展整治,以一批小切口推动城市提质的大变局。  

请看以下的成绩单:去年,武江区启动并完成了武江桥西桥头北侧75户13300多平方米破旧房屋拆迁,建成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与北侧的西桥公园、东侧的青少宫连成一片,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学习和休闲。  

巩卫创文“老大难”仪表厂,去年10月通过拆除废旧厂房、清理菜地、对厂区进行围蔽,彻底解决了脏乱差问题。  

围绕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大力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扬尘治理,去年全年空气优良指数明显提升。  

作为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  

过去一年,武江区补齐城区公共服务配套短板,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为破解“停车难”“读书难”“看病难”三大难题接续奋斗。  

下大力气在惠民路、工业路、亨泰路、芙蓉东路和东岗小学等重点区域推进停车场建设,去年全年新建停车位2500个。全区小学一年级新生按45人班额至少需要120间课室,小学毕业班仅84个,城区学校压力大。为应对城区学校压力大的问题,全面实施武江教育“四大”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去年共新建扩建7个城区学校,新增优质学位2700个。同时投入900万元,从2019年起连续3年对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西河镇、沙洲尾片区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白点”,特别是沙洲尾片区居民达5万人以上,儿童接种疫苗等基本公卫需求也要到几公里之外的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满足,群众意见十分强烈。根据“镇(街)村(社区)点单部门报到”机制收集的民声民愿,武江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实施民生“微项目”。投入800多万元在花城社区开办了沙洲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举解决了沙洲尾片区5万居民困扰多年的公卫问题,全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社区服务一直是城区居民需求“热点”。围绕老年人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去年武江区大力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居家康复工作,西河镇、新华街等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运营,惠民街等6间长者饭堂正式开放,沙洲社区、龙归镇等4家康园中心投入运营,长者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聚焦提升创文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常态化工作机制。  

为有效破解创文紧一阵松一阵反反复复的问题,探索建立“四级网格化”“三个一创建管理”和“两套体系评价奖惩”的“432”创文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击式治理”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在花城、侨新等7个社区开展试点,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点并担任网格长。组织开展创文实地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推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网络。

改造后的光明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陈励 摄

坚持综合施策  以小改革推动大建设

过去一年,武江区坚持综合施策,抓好自身改革,以小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小改革推动大建设。  

破解项目“征拆难”。通过“支部建在攻坚阵地上”等创新方式,金融中心项目50天、红色教育基地项目40天、前海人寿三甲医院项目30天就全面完成交地。去年1-11月,全区完成拆迁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破解项目“融资难”。去年1-11月,全区盘活财政沉淀资金5759万元,统筹用于文化、教育、卫生等基层民生项目建设。  

破解项目“审批难”。加快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建成并启用区政务服务大厅,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马上办”,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手续半日办结和窗口周六上午正常开放。目前,武江区政务服务事项1058项,其中网上可办1014项,网上可办率达95%以上,切实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路。  

武江区创新成立了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6+4”领导干部带头抓项目机制,共谋划三批48个政府投资项目,新开工项目36个,建成24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4%。出台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及楼宇经济培育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招商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新蓝天高端纺织、广东环凯微生物(院士项目)等8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天源施莱特等5家企业建成投产,新增四上企业42家,产业园规上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  

此外,武江还率先在全市完成机构改革工作,建立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启动了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城区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让城市卫生水平明显提升。建立以实干实战实绩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提振了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抓落实的务实作风。开展“镇(街)村(社区)点单、干部报到”活动,收集点单事项115项,推动解决了103项基层问题。广泛开展“五必访五必谈”联系群众活动,强化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意识和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机制,针对各类风险隐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推动风险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化解。建立每周汇报、流动红黄旗常态化通报制度,全年印发《武江区“担当落实、走在前列”进行时》12期,表扬169项、点名道姓曝光18项。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武江区将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推动工作,开创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红色楼长驿站让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武宣提供

坚持品质优先  以小投入撬动大效益

要坚持品质优先,又要减少投入,武江区不断学习、苦苦思索和反复研究,找到了成本和品质之间最佳结合点,坚持以“绣花”功夫,通过打造精品、多出样板工程,以小投入撬动大效益,城市建设品质得到了大提升。  

在对惠民路升级改造过程中,武江区坚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做到一张“图纸”改造到底,建设部门加强与管线单位、公安、交警等联动,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开挖,也有效地缩短了工期。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对惠民北路没有迁移的路灯予以留用,对妇幼保健院、益华百货等地段完好的人行道没有重复铺设,大大减少了改造成本。  

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微改造”中,武江区没有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此,武江区积极探索居民管理自治化,推广建立“楼长制”“红色楼宇”“两带头、三参与”等社区居民自治模式,让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光明巷的改造也是由政府、村委会、居民三方出资,其中政府负责公共部分,居民自觉拆除违建,为改造腾出了空间和减少了成本。津头岭村民向景观改造自发捐赠“老物件”,保留了历史记忆。  

2019年,武江有13个“老旧”小区列入改造范围,受益户数达960多户。老旧小区改造这项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面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征求群众意见。武江区向阳小区有住户2800多人,怎样才能快速征求并统一意见呢?武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念,依靠优秀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带动热心群众建言献策,带动小区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党支部组织向阳小区以楼栋为单位,由居民推选责任心强、威信高、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党员或群众担任楼长,成立“红色楼长”自治组织,每栋楼居民的意见建议由“红色楼长”进行收集,并代表各栋楼居民提出统一的意见。  

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现场会上,向阳小区的“红色楼长”做法获得了不少与会人员的点赞。  

过去一年,武江区敢于革旧创新,在城市管理中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  

注重精雕细琢,最大限度控制建设成本。在推进沿江路整治中,武江区注重精雕细琢,在建材和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比较,力求在成本和品质之间找到平衡。在人行道铺设、路沿石、围墙建设和停车场建设上,一点一滴将成本控制住。其中,停车场建设采用植草铺砖并填土建设草坪,有利于雨水通过植草自然吸收,符合“海绵城市”理念。武江,用细致入微的心意和行动向市民展示了城市提升中成本和品质的最佳组合。

航拍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陈励 摄

坚持城乡融合  生态品质实现新提升

对标韶关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生态品质中心城区,武江区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谋划发展武江城乡融合先行区。  

镇域提升工作全域铺开。7个省定贫困村和江湾精品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龙归江湾精品线和冲下样板村建设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整治19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01个,完成标准垃圾处理设施点建设62个,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处理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破旧泥砖房拆除、村庄清洁战役等系列乡村整治工作,拆除农村破旧泥砖房2.26万间,拆出了安全、拆出了美丽、拆出了发展新空间。创新建立“数字城管”平台,扎实推进34个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建设,城乡共建书写文明新风尚。  

重点打造冲下市级样板村。围绕“十美冲下、十足农味”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引进博恩集团利用旱改水田建设示范基地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去年12月在冲下村举办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武江年会,为武江乃至韶关吸引大批从事乡村规划建设的专家学者传经送宝,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以桑葚基地、龙归粮仓、赛艇基地等十大重要节点为发展核心,将龙归—江湾乡村精品线打造成一条具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绿水青山游赏、乡村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熏陶、现代农业发展等特色功能的美丽乡村精品线。以南岸门户、欧屋红色基地、候屋徐屋碉楼等三大特色标志节点,将西河—重阳红色民俗乡村精品线打造成一条具有红色元素、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精品线。  

重点打造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平台。通过线下实体展示与线上销售的模式,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打造名特农产品展览展销平台。以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为载体,以武江区乡村资源为支撑,组织开展各类项目展示、推介、洽谈等活动,构建乡村特色资源与企业资本对接平台。  

武江区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实践中,想民之所需,坚持城乡融合先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武江区绽放光彩。  

实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枫合汇楼宇、世纪新城商圈等多个“党建+”省市级示范点,“红色楼长”获得市委高度肯定,打造特色党建示范社区8个,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16个,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干部培训“十百千”工程,选派18人到珠三角、金融国企和农村一线等挂职锻炼,提拔干部70人,含年轻干部29人、一线干部26人。武江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

南水一河两岸碧道风光靓丽。陈励 摄



文 /图: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方静 杨长虹

编辑:钟政宽

责编:汪露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