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跟一个户外爱好者闲聊的时候,无意中得知大丹霞芙芷坝锦江边有一些古代岩画,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找了几次没有结果,后来在当地一个村民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些岩画。
芙芷坝岩画所在地。
接下来就开始筹划去拓这些岩画。一切就绪,在一个晴朗的清早,我满怀希望地前往芙芷坝。到了芙芷坝的江边,用自带的橡皮船划了半个小时,来到了岩画所在地。
这些岩画没有受到破坏,非常漂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麋鹿图和经幢图,麋鹿的勾线简练、生动、传神。
小鹿岩画拓片。
经幢图也很有特色,幢顶悬挂经幡,幢身刻着佛像,外面挂着铜铃。幢基有柱支撑幢身,四周有莲花瓣装饰,笔画不多,但细节尽显。
经幢岩画拓片。
芙芷坝岩画,笔者认为应该是南宋刻石,理由如下:其中一处刻有时间“宝祐六年”,宝祐六年,就是公元1256年;岩画中的小鹿和北方唐宋岩画(如封龙山岩画)风格相同;经幢是唐代随着密教传入中土而流行起来的,流行于五代和两宋;岩画中两层的大船,是典型的宋画造型。
后来,在我发布这些岩画拓片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早在1996年,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来丹霞考察这些岩画,也认为是宋代遗留的,并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
年代也就确定了,接下来就思考:那是什么人刻的?刻这些图案有什么目的呢?
带着这些疑团,我反复地观察这些岩画和周围的环境,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这个地方前面是弯多水急的锦江,后面是百丈高崖,左右无路可走,范围险窄,弹丸之地,非常不适合居住,所以,这应是过客所为。
岩画上的小鹿很可爱,唐宋时期北方的手法,跟东南沿海古代岩画风格不同,刻画者应该来自北方。
小鹿的造型和神态,流露出非常丰富的情绪,或眷恋、或思念、或对美好的憧憬。
这让我联想到“靖康之变”以后的人口大迁徙。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当时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北方人民,于是,大批王族、官员、士民开始涌向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于是,我的眼前浮现出历史的一幕:刻画者在浩浩荡荡的南迁队伍中,翻过庾岭,乘船从浈水进入锦江。岩画所在地,是他的中途歇息地。这个南迁者乘船来到这里,遇到洪水湍急没办法前行,不得已在崖下停留,等待洪水过后再走。无聊之余,他在岩石上刻画各种图案,以此表达他的心情;鹿,除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情感的倾诉;船,希望有一艘大船帮助他离开这里;山神像,在这荒山野岭祈求得到土地神的庇佑;房子,希望以后有个安定的家;经幢图,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有一幅小鹿,仅刻了一半,或者,离开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匆匆启程奔赴下一个地方去了。
冰凉的石头上留下了迁徙者美好的愿望,年复一年,这些岩画成了迁徙者永恒的梦。
当然,这仅是一个设想,真相如何,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证明。
700年的历史是多么深沉,但这些小鹿依然天真烂漫,它们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无忧无虑地嬉戏追逐。
虽不会写诗,看着这些可爱的小鹿,我忍不住写下《丹霞小鹿》:
若非前世有缘/我怎会翻山越岭寻觅你/前世的缘/注定你等我七百年/悬崖上/奔跑的鹿/回头那一刻/让纵身悬崖的魂/成为了/永恒
在整个大丹霞,保留到现在的宋代石刻不多,锦石岩有几题残缺的,金龟岩有两题模糊的,涌泉岩也有一些不完整的。芙芷坝保留这么多完好的宋代岩画,确实是一个奇迹。
目前为止,广东发现古代岩画的地方仅两处,另一处在珠海高栏岛,所以芙芷坝岩画值得好好的保护和研究。
文/图:释常乐
编辑:何立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