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梅岭的不解之缘——苏轼两过梅岭赠诗赏析

说到苏轼,真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样样皆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大家。  

苏轼在21岁时,离开家乡四川眉州眉山,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家大放异彩,苏轼以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文坛领袖、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与推举,从此踏上了仕途。随后任陕西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一帆风顺。然而,在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变法风波将时年43岁的苏轼卷入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中,因被诬陷,他先后三次遭贬谪,一贬再贬,辗转半生,从湖北黄州到广东惠州又到海南儋州。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选择了乐观面对,对生活充满热爱。即使在荒凉之地,他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并从中吸取灵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梅岭梅花开。李宏摄

1094年,他被贬惠州第一次路过梅岭(大庾岭)时写下了一首《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首诗描绘了苏轼路过梅岭于村店休息赠诗老翁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北归的期盼。岭上一位老人得知苏轼因南贬路过此地,深表同情,便安慰道:“苏大人,吉人自有天相,会遇赦北归的。”这句话让苏轼感到温暖和希望,为感激老翁对他的安慰,便写下了这首赠诗。首先,“鹤骨霜髯心已灰”形象地刻画了老翁的外貌特征和心态,暗示了他的年迈。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在流放途中的颓丧心境,这里的“鹤骨”是指身体瘦弱,“霜髯”则表示他的胡须已经花白,而“心已灰”则揭示了老翁心境的冷淡。接着,“青松合抱手亲栽”描述了老翁虽然年老体弱,但仍然有一颗炽热的心,种下的青松已十分粗壮,表现出他仍然不失志气,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最后,“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则是询问老翁在这个偏远的岭上居住,是否曾经看到过有南迁的人回?表现了苏轼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苏轼隐含表达自己患难遇知己,感慨时光飞逝,展现了苏轼在流放途中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的信心。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对眼前景物作白描式的抒写,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遇赦从儋州北回,再次路过梅岭时,他十分高兴,便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这首诗则是描绘苏轼又过梅岭时的心境。诗的前两句“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写出岭上的梅花已经开遍,冬天已经过去了,已是春光融融的景象,表露出苏轼遇赦北归的喜悦心情。眼前的行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而等待的人却久久不来,有种孤独和失落感。诗的三、四两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一气呵成,不在梅子成熟时就急急忙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等细雨来了,看黄梅慢慢变熟。描绘出诗人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和成熟,春花青梅错过了不要紧,细雨黄梅也一样值得欣赏,字里行间充满了淡然和通透。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现出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曾令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