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翁源“鲜为人知”的古围楼 领略客家特色民居建筑古韵

围楼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隐藏”于翁源县江尾镇各村落的古围楼,虽然名气不大,却充满了历史的回音,是研究当地清代客家民居建筑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江尾罗盘围——位于江尾镇长江村陈屋自然村,属陈姓客家古围屋。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民国七年(1919)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整体设计独具匠心,基本保存原貌。它是研究当地清代客家民居建筑设计盛行风水学的重要实物。2011年11月1日,翁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村兴隆围——位于江尾镇中村村陈屋自然村,属陈姓客家围楼。建于清朝年间,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通宽50米,纵深52米,悬山顶,面铺小板瓦。楼内石街三纵二横,左右各建一栋二层住房。围楼的整体布局较好,风格古朴。

图为中村兴隆围。  

径丰童屋楼——位于江尾镇径丰村童屋自然村,属清代建筑物。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平面呈“日”字形,通宽24.3米,纵深28.6米。外围墙体结构为底部砂石夯土墙基,上部青砖砌结,中间用青砖砌成菱角牙子,四角筑二层角楼(南边角楼已倒塌)。楼内住房为二层,砂石砌墙基,土坯砖砌墙体,大门的门框、门槛、门墩均以红砂岩石作料拓成,门额上方砌拱成弧形。  

仙南望成楼——望成楼俗称鲤嫲楼,位于江尾镇仙南村楼下自然村,属吕姓客家古围楼,清代风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面宽42米,纵深50米。悬山顶,面铺小板瓦,灰砂、石砌外墙。楼内房屋均为2层,灰砂、石砌墙基,土坯砖砌墙体,楼门和厅门以红砂岩石条作门框。整体布局较好,风格古朴。  

连溪建新楼——位于江尾镇连溪村建新楼自然村,属清代建筑物。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213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通宽45.9米,纵深46.5米。外墙砂石砌结,四角筑二层角楼。正门连溪建新楼在外墙中央,上部用青砖砌拱弧形,门洞宽1.6米,深1.65米,门后面为三进式客家祠堂。楼内房屋砂石砌墙基,土坯砖砌墙体,西北方向有一侧门,形状如正门。  

联益陈屋楼——位于江尾镇联益村陈屋自然村,属陈姓客家古围楼,清代风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约1300㎡。古楼屋平面呈长方形,悬山顶,面铺小板瓦,外墙灰砂、石夯筑,面宽26米,纵深50米。楼内有三条纵向石砌通道,中间建有2栋住房40间;南、北两向靠外围处各建一栋住房共8间,均为二层,灰砂、石夯墙基,土坯砖砌墙体。四角有三层角楼,四周以高约8米的围墙与角楼连接。围楼的正面有一道大门,红砂岩石条门框。围楼外墙基本完整,四座角楼至今齐全。  

联明上围楼——位于江尾镇联明村上围自然村,属邻姓客家围楼,建于清代年间。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1260㎡。古围楼四面远山环绕,东、南、北三向相隔30米均为北流南向的滃江河,北面50米有条省道244线,西距联明村委会约300米。平面呈“回”字形,面宽36米,进深35米。悬山顶,面铺小板瓦,灰砂、石砌结外墙,围内中央为二进式主厅,四角原有二层角楼,四周均以高约8米的围墙与角楼连接。主厅外四周为河卵石拼砌通道,靠围墙与通道间建有4栋宅屋30余间。围内房屋为灰砂、石砌墙基,土坯砖墙体。古围楼的整体布局较好,基本保持原貌。

作者:韶旅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