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通天岩

周五下午,和好友相约本周末去她的家乡江西赣州通天岩游玩。“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心想着,忙忙碌碌了一段时间,正好也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便应允了。我马上买好了当天下午的火车票。从南雄出发前往赣州,车程不过一个多小时。  

通天岩风景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千米处。次日午饭后,我们自驾来到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时值正午,烈日当空、暑气蒸人。我们刷票进去后,踏着宽敞的水泥路,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道路两旁林盛草茂、翠竹摇曳,似乎都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走了大约200米,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座荷花池。此时池中的荷花开得正艳、清丽动人、花香四溢。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下台阶,来到池边,伸头往池中细看,发现有好多鲤鱼在翠绿的莲叶下摇头摆尾,很是灵动。旁边有些游客正在撒饵逗鱼,其中有个小女孩欢呼雀跃着:“爸爸,你看,好多鱼儿呀!它们都跑来吃我扔的面包……”我们在荷花池旁拍了几张照后,又出发走向下一个点。  

走了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们来到了通天岩脚下,只见前面有一瀑布悬挂川前,飞花溅玉,蔚为壮观。流水越过水面,落入石潭,由于落差产生的冲劲较大,水流击中潭石后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水珠喷洒而出、四溅开来,雾水朦朦、细如烟尘、凝成甘霖、洒向四周,滋养着林间的花草树木。我走上前去,轻如薄纱的水雾喷洒在脸上,一种清凉感扑面而来,驱走了夏日里的炎热,很是惬意。石潭左侧矗立着一架高约5米的水车,车顶有一股清澈的流水灌注下来,犹如琼浆玉液般从仙瓶中倾倒出来。

通天岩。陈丹婷摄

水车旁有一条高耸入云的石梯,流水沿着石梯潺潺而下,直流到水车车顶。我们顺着石阶拾级而上,清流则往下,顿觉颇有高山流水之韵。我转过身来同两位好友打趣道:“你们看,现在我们是往上爬,水则是往下流,这不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语罢,我们开怀大笑。  

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了一路的高峡幽谷,也看了一路的奇峰怪石。身处高峡幽谷之中,一步一景,每当峰回路转之时,我们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瀑布或岩洞。在我们登高的石梯旁,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流水淙淙、汩汩不休,一路伴随着我们。林间浓密的懋叶替我们遮挡住了火辣的阳光,山风也给我们带来了清凉,消散了午后的暑热。好一派山灵水秀、流光滴翠的赣南风光,让人深觉清幽雅致。  

“直上清虚府,先窥秘密门。泉香留葛井,花落见桃源。白石长堪煮,丹霞自可餐。坐来神思彻,元悟欲何言。”这是明万历年间任南雄府通判的来士贤所写的《通天岩》一诗。此时读此诗,确有一番感悟在心。  

通天岩属丹霞地貌,赤壁丹崖,顶平、身陡、麓缓是它独有的特征。我们途经的许多洞窟洞若天成、鬼斧神工。窟内雕镌皆为能工巧匠顺势而为,真乃巧夺天工。石龛造像亦雕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摩崖题刻字体多样、文体多式,篇幅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景区内的各个洞窟都立有说明牌,人物、故事皆有典可循。  

据载,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其中,128品摩崖题刻,上起北宋,历经南宋、元、明、清,至今近千年,未曾间断过。虽然年代久远,但大体字样仍清晰可辨,惟少幅由于外力和人为因素,字迹已然模糊,虽难辨其字,亦可从鳞爪处窥探旧闻。  

通天岩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挥洒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追寻古迹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我,看到前人留下的题刻,又结合对历史的认知,不禁感慨万千:“多少古今兴废事,几多壮士难酬志!”  

遥想当年,苏轼被贬岭南,路过虔州(北宋时,赣州称为“虔州”。)时,听闻曾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的阳孝本隐居于通天岩上,便前往拜会。二人一见如故,促膝夜谈,相见恨晚,遂为刎颈之交,虽然当时两人都已近耳顺之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苦短,世殊事异,宦海沉浮,孰人能料?有多少像阳孝本一样“夫唯不争”,选择归隐林泉的能人;又有多少像苏轼一样不论处境之逆顺,都能保持豁达心态的志士。正所谓:“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作者:陈丹婷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